四合院的生活日常

〖四合院的生活日常〗

第92章 最靠谱的兼职导游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对于缺乏历史的国家长大起来的人,从细节处透露年代的底蕴,就是最傲娇的装13。

“始祖,我知道。”

班森很感兴趣的听,也积极响应。

嗯,有点捧哏的天赋。

“对,就是始祖的意思。”

陈军瞪了一眼刘志勇:“就你话多。”

感受到两个同事投过来的目光,刘志勇脸火辣辣的,特别是叶文秀的眼神里的那种淡然,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这么热的天,莫不是心寒了?

魏平安偷笑。

祝大家节日快乐

(本章完)

所以魏平安干脆就帮着两头翻译。

反正就是坐着多动几下嘴皮子,也称不上负担。

也就是因为这个,刘志勇才能听懂意思,也才能找到反驳的借口。

“北魏《齐民要术》有记载‘水引饼’,已经跟面条极为相似了,晋束的(汤饼赋)中说‘悬冬猛寒,清晨之会……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刘干事,我这可不是瞎说的。”

魏平安瞥了一眼刘志勇,淡淡的说道。

“……当时所有的面食都统称为‘饼’,用水煮的饼叫‘汤饼’,早期是片状,后来逐渐变成条形……到了魏晋时期,面条的形态就成型了……”

“魏同志,咱们不确定的事情,可不要胡乱跟他们说,万一传到国际上,是要给国家抹黑,要闹笑话的。”

刘志勇瞥见强行跟过来以为会闹腾却真的一言不发的叶文秀,小姑娘眸子里隐隐有了让他不舒服的神色,心有不忿,忍不住开口打断了他。

里面有的意思,是魏平安说了英文,再用中文简单描述意思,起初刚坐下还是叶文秀帮着小声说几句,后来魏平安说得太快,她也就泄气了。

不是翻译不过来,而是她也听不太懂了。

四辆自行车像脱缰的野狗似的,直奔前门外大珊栏。

胡同里的新成炸酱面,是一家五十多平的小食堂,白底黑字,写着上下两行,上面一行就俩字:国营。

下面一行是:新成削面馆。

这个牌子会持续60多年,成为后来大栅栏老字号京城小吃的标志性餐馆。

现在,还只是在公私合营下,一间不起眼的小吃馆。

魏平安一边吃饭,一边开始讲解。

“面条,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来自于一群外国土老帽的震惊,然后……

吧唧吧唧……

吧唧吧唧……

一连串惊叹声从外国青年们嘴里发出,然后就是吧唧嘴的声音。

仿佛这样就能通过味蕾品出420多年的韵味儿似的。

“不要光吃酱,也吃点面。老京城炸酱面这种吃法,传说是面条的……嗯,始祖。”

魏平安琢磨用词。

他需要用美式英语表达清楚意思,让多米尼克他们明白这道面条的历史底蕴。

四个老外在语言通顺,沟通平等且随意的魏平安指挥下,乖宝宝似的排排坐,等着投喂。

“伙计们,跟我学着,拿起筷子,搅拌……”

老外有样学样,虽然筷子用的不熟练,但也各有办法,有一把抓样式的,有双节棍持法的,也有模仿成功但不够机动的……

一时间,欢声笑语不断,连同刻板严肃的陈军和刘志勇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氛围相当的轻松。

除了风俗不同,社会地位其实很多都是相差不大的。

不然怎么同频,怎么共产,怎么成为同等阶级的友人呢。

富人怜悯穷人,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去帮助穷人……那是极少数。

大多数富人跟穷人之间,只是纯粹的阶级对立。

才会有那句:枪杆子里出权利。

这才是费迪南德他们希望的那种样子。

这种融洽,也是外事办努力希望能够做到的。

“喔喔喔,实在太好吃了,嗨,伙计们,不要闹了,真的,这味道,这味道,……简直就是奇迹!”

艾利奥特舔了一口筷子上沾的酱,瞬间惊叫起来。

“这家店用的料是六必居的黄酱,六必居是明朝嘉靖九年成立的,换成现在的计时方法,就是1530年……距今天有近430年历史……”

第92章 最靠谱的兼职导游 (第3/3页)

,过得都是天上人间呢。

压根不知道国外的艰苦比国内可不遑多让。

更别提美国中部和西部,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

就相当于大西北的人跑到了印度阿三的首都似的。

阅读四合院的生活日常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