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五百九十章 来自天运的考验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天运,是大明对于气候变化的一个总体称呼,这是自皇家格物院建立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一个课题,而朱载堉所言的天运的考验,就是后世常说的小冰川时代。

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皇家格物院成立并且开始研究之前,对气候变迁造成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知。

而现在,皇家格物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研究,表明了气候对大明的考验在加剧。

大明小冰川士气,全球平均气温低了2°,这看起来不多,但其实因为地球是个水球的缘故,小冰川时代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剧烈,但是对于绥远、辽东、陕西等地而言,就是天灾,寒冬末日一样的天灾。

“因为水的厚德载物,越是远离巨大水体,温度的变化就会越大,伴随着降温,就是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朱载堉开始讲解其中的逻辑。

朱翊钧摇头说道:“皇叔,有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臣们没有丝毫的恭顺之心,就不能把国事完全处置好,让陛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格物之道上吗!”朱载堉听完由衷的说道,怒骂了群臣不给力,让陛下把精力浪费在了国事之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对人类认知边界探索这件事上。

对认知边界,无穷之理的探索,是一個互相印证、循环渐进的方式,而不是囊锥露颖的方式,在认知边界上破开一个大洞,一路向前,而是这里突破一点,那里突破一点,然后不断的将认知边界扩大。

而对于陛下这种什么都懂一点的人才,格物院是极为渴望的。

“那不是怠政了吗?”朱翊钧笑着说道:“皇叔继续说。”

朱载堉拨动着手中略微有些倾斜的地球仪,由衷的说道:“我们之前说到了比热,水为1的话,那泥土的比热是0.2,也就是说水能够容纳和释放的热量是泥土的五倍。”

其实很简单。

降温意味着东南暖湿的信风时间变短,这就导致了降水量急速降低,伴随着无霜期的时间必然变短,水草变得不再丰茂、生产生活的成本加剧,为了生存不得不养更多的牛羊来帮助迁徙,漫长的百草枯黄时间和剧烈的大风带走了土壤,让土地荒漠,生产生活成本进一步的加剧。

小冰川时代,让本不富裕的草原,雪上加霜。

“所以,开海是唯一能够抗住天运考验的办法。”朱载堉颇为振奋的说道:“其实在我们研究了水的比热容,得到大明的气温在一百七十年的时间不断下降,而且还会继续下降的时候,所有的五经博士,就只有一种绝望的情绪。”

“但是很快,我们就查阅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开海至今,粮食过市舶司都饷馆的数据,让我们振奋的是,开海粮食的入关,能够抵挡住天运考验下造成的粮食减产!”

比热容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比如格物院改良了温度计,选择了使用水银,而不是之前的酒精,比如煤的热量计算,都是以一个标准单位的水进行衡量,对于煤质量的好坏,又有了新的定义。

这也是度数旁通的一部分,万历维新的生产,在度数旁通的影响下,已经有了精密度量的概念,万事万物都进行了数学上的定义,这样变得更加规范了起来。

“草原在永乐年间起开始变冷,从当初还有开平卫,和鞑靼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归化城附近的无霜期,从平均102天缩短到了现在平均只有81天左右的时间,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模样,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百草枯黄、冰天雪地的景象。”朱载堉面色凝重的说道:“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考验。”

“来自天运的考验。”

“81天的无霜期啊,这生产时间真的太短了,游牧的方式,人根本没办法在这段时间,创造出足够满足一年所需的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来。”

“而倭国拥有巨大的水体,广阔的沧溟宗太平洋,这就造成了倭国现在更加温暖的现实,水体在炎热的时候,蒸发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寒冷的时候,释放更多的热量,整体温差会更小。”

“再加上洋流之下,来自赤道的暖流不断流过,就更加让倭国的气候变得温暖了。”

“所以,没有巨大水体的辽东、绥远更冷,而有巨大水体的倭国更加暖和。”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汤婆子?”

汤婆子,大明的热水袋,不过多数都是铜锡制作,自唐时就已经普遍存在了,放到被窝里可以取暖,朱载堉讲的其实不复杂,就是倭国拥有一个因为洋流存在,不断加热的巨大汤婆子太平洋,所以,倭国更加暖和。

最开始的时候,五经博士们认为是位于漠北上空的冷空气团、和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暖流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果。

“在长崎,是可以种椰子树的,但是在相同纬度的南京、松江府等地,椰子树决计无法种植。”朱载堉极为感慨的说道:“只有漠北冷气和大洋暖流,这两种原因,还不足以完美的解释,倭国比辽东更暖和的原因。”

“对水的加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巨大水体。”

“陛下以为,地球的热量来源是什么?”

“太阳啊,日出开始升温,日落开始降温,很显然,大明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朱翊钧立刻说道。

朱载堉被狠狠的噎了下,思索了下说道:“陛下圣明啊!”

陛下的比喻通俗易懂,他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是用更加明确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去解释这个问题。

巨大水体的存在,就是保证气候不会剧烈波动的必要生存条件,如果地球没有这么多的水体,而都是土地,地球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波动会增加五倍,这是何等恐怖的场景,皇家格物院根本不敢去设想。

“我们发现,水厚德载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比水比热容更高的物质了。”朱载堉感慨万千的说道。

水在物理意义上的厚德载物。

第五百九十章 来自天运的考验 (第1/3页)

“这个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朱载堉说道:“比如,倭国和大明辽东处于同一维度,为何更加暖和的原因。”

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核心理念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而立身之本是郭守敬郭神仙的‘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进行实际的、长期的观测和绘测为实践主题去修订历法,最终由对历法的研究,拓展到对万物无穷之理的研究。

自从大明从郭守敬的旧案里翻出了关于纬度的讨论,也就是天北极出地角度的观测之后,一个长久的困惑,一直困扰着大明朝的五经博士们,这些五经博士里除了朱载堉、邢云路、焦竑、张嗣文、黄子复、李开芳之外,还有王泮、王多栉、赵可怀、王佐、吴中明、郭子章、冯应京等等五经博士。

这个问题就是明明是同一纬度,大明的绥远、辽东地方,就会更加寒冷,冬日里的风雪会更大,无霜期更短,结霜日来的更早,这让五经博士们极为困惑。

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