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第二百零六章 模式创新(5K)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与其和中芯合作不如自己建厂,新芯科技出小钱,其他企业掏大头,按照他的计划,新芯科技出20%的投入,20亿美元就能够撬动1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

至于华国的企业拿不到最新的生产技术,这不是问题,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是瞄准华国市场而非外资市场的话,那么落后的产线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

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和首钢半导体,在建厂的时候都只会考虑8英寸、0.25微米的生产线。他们也想进口12英寸,也就是0.18微米的生产线,但是这种生产线被ban了。

对阿美利肯来说,他们并不想再培养一个芯片领域的竞争对手。

阿美利肯内部利益肯定不是铁板一片,芯片设备的生产公司并不介意芯片代工的竞争再激烈一些,他们的设备好卖出去。但是对于阿美利肯的整体战略考量出发,他们不希望华国成为芯片代工领域的重要玩家。

因此胡正明并不嫌弃8英寸的生产线,在他看来,8英寸的生产线已经能够做很多事了。

8英寸的生产线生产0.25微米的芯片没错,但是通过对工艺、结构和功能的优化,理论上是可以做到0.13微米的,那可比12英寸的0.18微米还要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制导导弹开始,华盛顿的战略家们就意识到芯片和军事能力息息相关,甚至呈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从商业角度出发,华国能拿到芯片生产的设备,从战略角度出发,这些设备和技术最少要落后一代。

当然霓虹和阿美利肯的想法不同,他们本来就从芯片制造领域失去了原有地位,80年代叱咤风云的NEC、东芝、日立、富士通和松下市场份额被三星和台积电不断挤压。

霓虹在芯片领域正在从制造往后退,变成原材料和设备的提供方,因此他们不介意和华国合作。像NEC甚至希望通过华国的广阔市场,东山再起。

所以反而是霓虹厂商希望挣脱瓦森纳协定的束缚。

在80年代的时候霓虹的芯片产业占据了整个芯片产业的半壁江山,占据全世界半导体市场45%的份额。一直到90年代初,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依然有6家来自霓虹。在1994年的时候索尼的彩色电视全球出货量高达1亿台,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完全由周新个人来出这个钱,他也出得起,但是会导致后续在经营上遇到无形的困难,别人不会找你来代工。

现在做芯片代工的企业这么多,为什么不选我投资过的企业,要选择新芯科技这种个人独资的企业?周新在互联网领域有天然的光环,在芯片领域并没有这种光环。

而且即便有光环,光环也不会让其他企业把芯片代工的订单交给他,涉及到利益没有谁是出于感性去思考问题的。

为什么台积电能够拿到英特尔的订单,因为台积电的股份中超过八成是华尔街持有,花旗持有台积电超过20%的股份。这也导致台积电的决策层几乎都是弯弯,董事会席位里也基本上都是弯弯,但是却无法拒绝来自阿美利肯的要求。

胡正明最开始和周新一样,把希望寄托在中芯国际上,后来他在仔细了解了中芯国际的股权结构以及内部管理的具体情况之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Matrix离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巅峰地位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在80年代,霓虹的内存芯片也就是DRAM,打得阿美利肯企业溃不成军,超过八成的阿美利肯DRAM企业倒闭。

1980年霓虹电子机械工业协会在华盛顿开了一场研讨会,专门推销霓虹生产的DRAM,惠普公司的代表在会上对霓虹生产的DRAM大加赞赏,在阿美利肯的半导体产业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以至于阿美利肯技术杂志《Electronics》的编辑无能狂怒:

“霓虹半导体企业来教阿美利肯企业怎么进行质量管理了,而且阿美利肯企业代表还亲自证明他们教的没错!”

当然后来阿美利肯以国家安全为由,大肆干涉霓虹的半导体企业经营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胡正明对这段历史几乎是烂熟于心,他在每年IEEE举办的大会上认识许多失意的霓虹工程师,他们经常回忆起80年代的霓虹半导体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只是现实又把他们拖回酒精。

第二百零六章 模式创新(5K) (第1/3页)

一条0.25微米的产线都需要7亿美元的高昂价格,由个人来出这个钱不现实也不符合实际。

任何芯片代工厂商背后都有多家资本。即便是华国首钢号称要投资百亿美元在燕京建立芯片制造工厂,最开始的投资是13.35亿美元。

这13.35亿美元里,有1.2亿美元是首钢系的公司出资,另外分别由两家阿美利肯的半导体公司各出资一亿美元,分别是AOS半导体和BVI DEBORAH半导体。还有4500万美元是燕京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入,剩下的钱则是找银行贷款。

这是风险控制的问题,也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你只有把利益分给其他公司,才能够从其他公司那里获得订单。

阅读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