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84章 科举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唐文宗“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的感叹由此成了禁婚家的金字招牌,山东士族声威益重。

而李世民修《氏族志》的作用背后有个很无奈的事实:唐朝的科举相较南北朝和隋朝确实是进步,但对唐朝来说作用不大。

太宗贞观二十年,二凤巡查并州,遣派大理寺卿等二十二人巡查四方,但巡查使们很快发现并州的吏治异常败坏,二凤震怒,随即处死或免官者达近千人,这仅是并州一地。

而翻开史册,贞观二十年科举取士四人,次年七人,合计起来仅有并州官职空缺的百分之一。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唐朝科举始于622年,终于904年,282年间科举开科273次,合计取士8455人,平均每年不过23人。

写着写着给忘了时间。

(本章完)

那么是大唐的官员人数很少吗?显然不是的,同样以早期举例:

高宗显庆二年,入流为官有一千四百人,同年科举取士仅二十二人,而显庆二年的官职空缺有多少?将近五百之数。

事实上唐朝时入仕之路五花八门,制举、恩荫、察举、辟举、冬荐、捉钱,军功,这些都是入仕途径。

其中制举、察举、辟举、冬荐四项虽然最终测试形式不同,但起点是一样的:需要当地官员推荐才能获得资格。

恩荫制度虽然历朝都有所改动,但从未废除,而唐朝是恩荫最盛的朝代,唐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于此。

【五姓七望是唐初的说法,借着贞观的兴盛,以及如魏征、房玄龄、李勣等勋贵罔顾二凤警告争相与山东士族通婚。

士族大姓也迅速恢复元气,到高宗时五姓七望已经变成了七姓十家,当时寒门宰相李义府与山东士族攀婚遭拒,于是上告高宗。

高宗于是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也就是俗称的禁婚家的由来。

一纸禁令反而抬高了山东士族身价,七姓十家以称禁婚家为荣,而且禁令也没什么用,偷偷结婚就是了。

文宗时皇帝亲自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太子能娶郑覃孙女,郑覃不允并将孙女嫁给仅为九品官的崔皋。

捉钱则是一种变相卖官制度,有捉钱令史、胥士、品子等,这个职位约等于用朝廷的钱放高利贷,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纳一定的钱财,到了一定年限之后就可以授官。

因为手段太多,所以导致唐朝根本不差科举的仨瓜俩枣,实际上高宗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冗官问题。

依然还是显庆二年,空缺官职不足五百,入仕合计一千四百人,而吏部等待考试入流的恩荫、军功等子弟还有七千余人,整个唐朝冗官最严重时吏部有七万余人等待考核,最久者可能要等十年。

而在恩荫、流外入流(外包转正)的这个过程中,才是《氏族志》发挥作用的地方,根据姓氏等级限制死了五姓七望荫补弟子的为官上限。

而被限制的士族们也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新去处:科举才是最好的摇篮。】

第84章 科举 (第3/3页)

李世民腾的坐起来,这个称号此前还是喜欢的,但不知怎地被自己皇后大声念出来却有了一种羞耻之感。

于是只得连忙喊道:“那依观音婢便是。”

恰巧此时光幕继续徐徐滚动,李世民忙讨饶道:

“先看光幕。”

阅读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