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舍弟诸葛亮〗

第292章 一月定吴郡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也算给了同时代其他诸侯一个教训:要用世家大族,最多只能挑一个圈子里的世家大族重用,然后就要辅之以大量寒门士子、唯才是举来用。

如果全用世家大族,而且是各种门路出身的世家大族,那最后肯定要内讧,然后就跟当年“众正盈朝”的雒阳或长安朝廷一样一事无成了,大家都忙着分赃。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值此乱世,世家大族投靠的多并不是好事,他们会带来资源,也会带来各种小团体和地方利益集团,袁绍就是太被世家大族看好了,谁都来投他,结果袁绍能许诺的利益还不够分。

如果一个寒门士子和一个世家子弟才能一样强,世家子弟能干的活儿寒门士子也能干,但用寒门士子至少不用分润那么多好处出去,他也不用为某个利益集团代言。

沮授还是在乱军之中随着大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用寒门士子的诸侯,本身的集权度自然就能更高,战争资源的动员、调度潜力也就越强。

其实这一点上,曹操和原本历史上后来的诸葛亮倒是挺像。

诸葛亮治蜀时,也不是因为“喜欢用荆州人,讨厌益州人”才重用外来人才的。而是诸葛亮知道,自己要动员调度的战争资源,就来自于益州世家大族。如果再倾斜重用益州派,那他就调度不动这些资源了,益州人谁会自发想出钱为国北伐呢?

诸葛亮最多也只能保证“我重用荆州人,同时保证我重用的荆州人不会中饱私囊、做事公允、依法治国,尤其从我本人开始以身作则绝对清廉”,这样好歹让益州人被迫出人出钱还心服口服。但诸葛亮之后,其他接任者就做不到诸葛亮的“用心平而劝戒明”了。

……

最终,许攸的临阵泄密,对于曹操的翻盘,至少能占三成的诱因。而许攸变节带来的袁军恐慌、包括对士气的打击、猜疑链连锁反应,也能占到三成。

最后的四成责任,要怪到张郃、高览的变节。

说到底,袁绍这一世不是输在军粮被烧,也不是输在什么优柔寡断、“每次都选了错误选项”。主要是他内部内讧太严重,河北派和外来派人才势成水火。

曹操倒是能“兼听则明”,但前提是他麾下的人才没内讧啊!荀攸荀彧本就是一家子,其他说得上话的顶层文官人才也大多是荀彧拉来的颍川集团,或者干脆是没根基的寒门唯才是举客,只有一个新来的贾诩不是,但贾诩也知道自己地位低、不敢忤逆资历深的同僚,曹操当然能兼听了。

要是二荀郭嘉程昱等人也跟袁绍那群谋士一样互相攻讦拆台,曹操就想兼听也兼不了。

关羽和赵云,自然不可能知道原本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应该是如何走向。他们对于袁绍失败的原因,也完全不关心。

所以对于诸葛瑾提供的情报,他们更关注的是袁绍失败后,具体损失如何,河北形势向哪一步发展了。

而诸葛瑾在这方面搜集得倒也尽量详细了。

一言以蔽之,这一世袁绍的损失,主要方面跟历史同期大差不差,淳于琼还是战死了,张郃高览还是投了。

蒋奇倒是没死,或许是劫粮行动有变,出现的蝴蝶效应,导致蒋奇没有在曹操打淳于琼的时候赶到救援,捡回了一条命,也为袁绍额外保住了一支部队,最后顺利掩护袁绍父子撤到河北。

第292章 一月定吴郡 (第2/3页)

又仔细看了一下诸葛瑾跟他通报的几个细节情况。

这一世的官渡之战结果,跟历史同期稍微有点出入。一方面许攸投曹的时机发生了变化,所以曹操最终没能去乌巢烧粮——

历史上乌巢本就不是袁军的长期屯粮点,只是一个淳于琼运粮途中的临时过夜扎营地,所以营地防卫才那么差,几乎没有营垒工事。许攸的叛变,等于是把袁绍的运粮行程直接泄露给了曹操,让曹操能抓住途中的一个薄弱点。

但无论如何,曹操总会善用许攸带去的情报,无非具体手段更加随机应变一些。

阅读舍弟诸葛亮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