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军饷和官俸两项,就拿走了很大一块。

摊丁入亩之后,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为花钱招募。

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础建设,比如修筑驰道,建设水利设施等。

还有陕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辽东、交趾等地的建设。

“方便内阁了解地方情况,更准确的做出政策调整。”

众人仔细思考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确实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只是过来旁听顺便提提意见,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儿子朱标。

可不能随便开口,抢了亲儿子的权力。

朱标也很尊敬自家老父亲,先是请示了一下他,才开口说道:

“现在不论是深入革新,还是五年工作计划。”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地方官无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脱不行,甚至设置障碍。”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详细信息,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有了综改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景恪这个提议不错,朕以为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于是定下了大基调。

综改司可以成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原有衙门不变的情况下,特区的每个县增设两个衙门。”

“第一个衙门是综改司,归内阁直管,在地方设置综改局。

“该机构没有其它诸如司法、民政、税务等任何权力。”

“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地方的变革工作和五年计划施行工作。”

“同时还要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及时汇总给综改司。”

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承担哪些政务。

还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胜任新工作。

所以,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

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先在特区试运营,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

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想越级跳很难,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为一届,干满了才能提拔。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

内阁行走只是观政,未来都要外放为官。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

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

再加上配套的吏员,数量更加庞大,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

虽然通过开海、均田、税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

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

但什么时候外放,去哪里任职,担任何职,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

毫无疑问,去即将设立的特区,起点是最高的。

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

陈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介绍着。

对面坐着两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祖孙三人。

第二排是李善长、徐达、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

在两排座位的后面,还站着好几排人,都是内阁行走。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

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

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更麻烦。

一個县增加一个官身,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

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 (第1/3页)

“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县衙只有四个命官,乡只有一名命官。”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强是够用的。”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

“所以,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

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