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三零九章 规划发展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众人闻言恍然,这一点蔡邕自然是明白,不过,袁常这样做法显然还有其他道理。

果然,只听袁常继续说道:“还有一点,当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忙碌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其他念头,命都保不住,更何谈其他?但是,当他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就开始有更多的想法了。例如商人,他们赚的钱很多了,可以用钱去买官,当个小官,或者花钱给自己的子孙学习,将来出仕,也能光宗耀祖。百姓们也一样,家里已经有那么多的粮食,不再为粮食担忧,也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力。那么,他们还会愿意自己家中男儿一辈子种田吗?显然不愿意,他们这个年纪去读书很难,所以,他们就会让自己家中男儿去当兵,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当个将军,也能光宗耀祖。基于以上的原因,只要赋税降低,应征入伍的壮丁肯定会更多。”

听了袁常如此详细的解释,众人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是这样的原因。蔡邕也是心中感叹,袁常的年纪不过十六,却能想到这么多,果然是后生可畏。

只见郭嘉站出来,一本正经的说道:“主公如此仁义,福泽百姓,此令就由主公亲自书写,将之传布渤海十九县,让渤海的百姓知道主公威名。”

袁常神色一滞,瞪了瞪郭嘉。

郭嘉这家伙显然是想看袁常出丑,如今的书写字体是隶书,繁复无比。而袁常前世写的都是汉字简体,是楷书简化而来。而楷书,更是隶书简化而来,由此可知,袁常的字迹不堪入目。却说袁常从未在他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字迹,郭嘉又怎么会知道袁常的字很糟糕呢?

别忘记了,郭嘉、赵云、典韦还有韩恂手中可是有袁常的字据,赵云三人不会想那么多,郭嘉可是不简单,自然能够从字据中推想到袁常的字。被袁常坑了那么多钱,郭嘉他们心里当然也不平衡,能够看到袁常出丑,相信大家都愿意。

“军师与我有如一体,何分你我,我看就由军师来题写便是。”

袁常咬着牙,一字一句的说道。

“如此丰功伟绩,属下不敢居功,还是由主公亲自题写。”

渤海郡的赋税是十五税二,冀州粮食种的多,百姓倒也不会不满。

袁常听了郭嘉的话之后,想了想,直接说道:“军师,将十五税二改为三十税一。这个消息要宣传到每一个百姓手中,不能让地方官员隐瞒,一经发现,立斩无赦。”

“主公,俺就不明白了,这样百姓不是更不愿意当兵了?”

典韦摸着脑袋,很是疑惑的问到。当然,在场的除了郭嘉之外,大多数人都不是很明白,蔡邕,也是似懂非懂,明白一点,却不是完全明白。

袁常也没有隐瞒,很干脆的解释到:“百姓都是一群纯朴的人群,谁对他们不好,他们或许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但是,谁对他们好,他们会记得一辈子,百姓们的要求不多,贪而不知足的反而是大部分的官员。如今他们的赋税是十五税二,给他们降低赋税,改成三十税一,他们就会觉得本太守是好人,更愿意让家中的男儿参军入伍,报答本太守的恩情。虽然说有些利用了百姓们的善良,但是,却不得不如此做法。若是渤海郡失去,成为其他势力的领地,百姓也不会有如此低的赋税。简单的说,我们双方是互惠互利。”

两人推来推去,大家也都看出什么,都很镇定的眼观鼻、鼻观眼,主公和军师博弈,不是他们能够参与的。

不过,不是谁都有那种自觉。

“主公,军师,你们咋就那么谦让,要是都不愿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零九章 规划发展 (第2/3页)

己的就多,因此,也铸就了“文景之治”的昌盛。然而,到了汉武帝之时,由于长期对匈奴用兵,国库开始空虚,汉武帝又改为十五税一的政策,若非汉武帝后期刘彻自知穷兵黩武,及时改过,估计又是一次农民起义了。

到了后期,大部分的田地都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他们当然希望赋税越低越好,他们就能赚的更多。

而王莽篡汉,刘秀光武中兴之后,国库空虚,刘秀将赋税改为十税一,这还了得。要知道,田地大部分在世家大族手中,他们怎么可能忍受这么高的赋税。因此,联合给刘秀施压,刘秀能够建立东汉政权,靠的就是这些世家大族,刘秀不得不改回三十税一的政策。

等到了东汉末,桓、灵二帝之时,政局动荡,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再加上对西羌持续数十年的战争,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朝廷不得不提高赋税,将之提升到十五税一。然而,国库还是得不到补充,因此,继续提升赋税,改为十五税二。可以说,各种矛盾的出现,加之赋税的提高,黄巾起义是必然的结果。当然,有的官员为了讨好朝廷,将地方的赋税提高到十税二三,或者十税五的情况都有。这样高的赋税,百姓如何能够生存下去?

阅读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