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四九八章 兵制改革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而到了东汉后期,也就是桓灵二帝的时候,徵兵制已经逐渐衰微,募兵制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徵兵制是自古以来的兵制,这个兵制是极其严苛的。徵兵制是完成每个男子的徭役而实行的一种制度,所以,以徵兵制而征集来的士兵是没有粮饷的,全靠自己在战场上赚一点,如果不打战的话,那就是一点收入都没有。此外,武器和粮食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否如此,你们早晚会看到的!”

袁常微微一笑,也没有过多的解释。袁常前世的时候,七、八亿的农民种田的税被减免了,只靠近亿商人的税收就壮大了国家,官员还个个吃的肥肠满肚。油水十足。可见商人的税收是何等的惊人。

“土地收归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还需你们讨论,然后再传达各郡县。接下来的另一项改革,则是要改变兵制。”

袁常作为一州州牧,有着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故此,想要施行什么制度自然都没有问题。再说了,如今的朝廷自保的能力都没有,群雄割据。除非是那种真正愚忠的人,否则,对这样的局面都不会有任何的话说。即便是孔子后人孔融,都不曾对如今的局面发表过什么意见。其他人当然也不会说什么了。

汉朝实行的是徵兵制,沿袭商鞅兵法后的秦朝兵制。按规定,不论贵贱,男子在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据《汉书》记载。男子二十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二十三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二十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二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五十六才能免役。汉还常谪发已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按照这种兵制,很多人到死都回不了家乡,或者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两鬓斑白了。

第四九八章 兵制改革 (第2/3页)

商朝之民反叛,武王令商朝之民不得为士,为农,为工,只能以商品贸易为讨生活。故此,因为进行买卖的多是商朝之民,由此才将做买卖的人称之为商人,这便是商人的由来。我知道,你们其实都看不起商人,觉得他们低贱,做的是低买高卖的行当,不事生产,钻空取利。然而,事实上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看来,商人跟士农工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只是职能不同。你们试想一下,倘若没有商人,南方的物品又如何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西域诸国的奇珍异物我们又如何能见识到?异族的战马,又如何能够为我们所用?所以,其实你们的眼界可以开阔一些,就会发现,曾经的思想有多狭隘。”

袁常目光扫过几个心腹,见他们虽然有在听,脸上却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袁常也知道,商人地位低贱,由来已久,并非是他三言两语就能改变他们的看法,只能让他们慢慢去感悟参透。所以,袁常也就没有继续多说。

“商人的作用如何,我也不多说,或许等你们的思想真的明朗了,就能理解。至于说商人能给朝廷带来多少的税收,简单的说,倘若农民耕种田地的税收是一的话,那么,商人所带来的税收则是一百,甚至是更多。自古以来商人所创造的利润才是最多,征收他们的赋税也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然则,朝廷本末倒置,无视商人这一巨大的利润,反而紧盯着农民那一点微末的赋税,国库又如何能够充盈?”

“主公,商人的赋税有农民的百倍之巨,是不是有些夸张了啊?”郭嘉瞪大了双眼,不止是他,在场的所有人都跟郭嘉一个表情。袁常说的这话让他们实在难以相信。可是,袁常说过的话。貌似还从来没有错过。

阅读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