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604章:于国,武重于文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很多人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其实是历代先贤早有相关的论点,差别是那些先贤没有系统化地进行归纳和写出来(可能也是遗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种社会环境提出“知行合一”,估计是看到了读书人除了读书什么玩意都不会,生出了忧患意识。

然而,事实证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是一件讽刺的事情。读书人之所以读书,那是:老子们读书和专研八股只是为了举。举之后老子们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关系,有了免纳税纳赋的权力之后,有的是人眼巴巴成为老子们的佃户,老子们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献,并且老子们还能做官。到了该享福的时候,老子们还辛辛苦苦去学其他东西,不是纯粹找罪受又是什么。

刘彦刚刚还在思考推广教育之后的社会变革,不管是两宋还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广教育会变成类似的情况,那不推广也罢。还没有等他将自己的忧虑放大,吕议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读书不是什么坏事,然而不怕坏人有多坏,怕的是坏人有化,坏人不一定非得是穷凶极恶,最郁闷也是最恶劣的是,坏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坏事,相反是认为自己在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两宋的那些读书人行为最为突出。

当然了,两宋是因为经历过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是一个武将到处肆虐的时代,两宋只不过是干得太过矫枉过正。

【宋朝的读书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包括让军队在国战失败,然后出场以岁贡的方式服软,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什么花点钱财保证安宁,全然不顾那样的行为对于国家军民士气是何等的打击。】刘彦看模样是在注视交换意见的纪昌和吕议,可眼眸实际并没有焦距:【绝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啊,善于打战的人,只要识字,看得懂兵书,不需要能够对诗和赋贯通,亦不需要能够作诗、唱赋。”吕议只知道自己的建议有戏行,一副难掩其兴奋的模样。他只要刘彦不反悔,那刘彦说什么都是对的,也不断点着头,说道:“不光要学,还要会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础。”

纪昌眼睛一亮,重重地点头:“是该知行合一。”

刘彦怎么觉得“知行合一”这个词有点熟?努力想了一小会,才算是回忆过来。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个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实很是讽刺啊!有明一朝,读书人为了科举苦心专研八股。而八股除了能让读书人举之外,其实一点能够用于生活的技能都没有。要说历代读书人那一代最符合米虫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读书人再无其他,也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这个说法。

第604章:于国,武重于文 (第2/3页)

考核,那些诸侯再接受来自央的罢免和重新任命吗?

一直是到孔子创建儒家,那已经是到了“礼崩乐坏”的年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含义挺多,首先指的是周王室无法再驱使诸侯,周王室也无法对诸侯任免官职有任何话语权,很多传统逐渐被瓦解,其包括对官员的考核这一项。

到春秋时期,六艺逐渐演变成为贵族家庭用来教育后代的核心内容。孔子要求儒生必须学习六艺,实际是将希望用培养贵族的方式来培养儒生,他的这个做法被当时的贵族所排斥,更没少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嘲笑。

“若是真要推广教育,无需人人‘六艺’皆精。”刘彦从不觉得世界有那么多的全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更专精于什么,那往那个方向着重培养。光是学习六艺亦是不足,知识来自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

阅读席卷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