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742章:西出阳关有故人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要说哪里的稻米最好吃,毫无疑问是南半岛那边出产的稻米,不但是一颗颗饱满和光亮剔透,是营养价值也相当高。现如今汉国的很多人都能吃到南半岛出产的稻米,却是要子孙后辈幸福得多。

“明日便要开拔了。”

“是啊,出阳关往白龙堆。”

白龙堆以前叫什么已经不重要,名字当然是第一代开拓西域的西汉命名,证实了只有强者才有“命名权”的规则。

白龙堆是现代的罗布泊,是目前那边并不存在广袤的沙漠,仅是一些区域形成戈壁,大多数地区是草原状态。

出阳关之后,向西路途地形大多趋于平坦,便是有山也是很小的小山包,往前六百余里可以抵达蒲昌海。

对了,蒲昌海(盐泽)是先汉的旧称,蒲昌海的称呼一直是延续到曹魏,到了西晋时期改名为牢兰海。刘彦当然是无视掉司马一家子当政期间的一些命名,重新用回了先汉的称呼。

阳关正西面为平原地形,南边则有一道连绵数百里的山脉,山脉目前是没有名字,到后世被取名金山脉。金山脉再往南是一处范围极广的盆地,现代命名为柴达木盆地,再继续往南则是昆仑山脉了。

谢安目前率军激战的地方在昆仑山以南,那里山脉连绵,却又有着诸多的盆地,他们遭遇的困难与隋唐时期一样,甚至还隋唐时期更困难一些,至少隋唐时期那里是有吐谷浑六部栖息,可目前真的是很原始的面貌。

从原往西域的一整条路线有一个泛称叫河西走廊。这一条河西走廊并不是一层不变,沙漠化和戈壁化会使道路出现变更,目前使用的是由姑臧一路向西到阳关的路线,等待因为气候改变了面貌,到隋唐其实只能是选择到玉门关的路线,导致隋唐的很多化作品基本是见不到阳关,倒是很多的边塞诗人经常会提到玉门关。

麦磨粉制作面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最先风靡开来的地方是原青州行政区,后面向周边扩展,是还没有传到西北,也是说后世极度流行面食的西北在现如今的粮食依然是黍米、秫米、粟米和众多杂粮之类。

事实麦原先在原也不是主要粮食,大多是作为主粮之后的季后补种农作物,小麦得到的重视不多,却是大多栽种大麦。在将麦磨粉没有出现之前,麦是一种极度难以下咽的食物,与脱壳技术也是有关。

要是没有经过刘彦的改进,不但麦磨粉不会那么早出现,是多种粮食的脱壳也是以舂为手段,也是拿着粗重的木头慢慢舂,家的妇女光是为了每顿食物经常需要舂一两个时辰。

稻米在长江以北并不流行,许许多多的西北人是到了阳关才知道有稻米这么一种食物存在。

军方的稻米来源是西南和南半岛,以南半岛的获取量最多。事实每个地区的稻米口味都不相同,看得是当地的气候怎么样,更符合的地方口味自然是更好。后世发展杂交水稻为的是产量,可营养价值方面真的不怎么样,但没有让全国人民吃得饭更重要的事情了。

“五万五千人足用三月之粮,缺粮便是敌了。”

李匡说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42章:西出阳关有故人 (第2/3页)

多地方压根不产盐。

西北有盐池,还是从先秦有的盐池,但是盐池的产量很小,质量方面也根本不怎么样。得说的是西北的百姓长期属于缺盐状态,想得到正儿八经的盐属于奢望,绝大多数人只能是用咸布,甚至是连一点咸味都不会有。

不但是西北,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属于缺盐,也有了各种各样在煮食时增加食物咸分的手段,味道是有了,可是对身体该有的补充却是没有,导致身体总是缺乏这个那个,不但寿命长不了,各种各样的毛病也不缺。

可以说三石从小到大没吃过真正意义的盐,不单独他,是绝大多数穷困之人都是相同的情况,对于咸鱼的热爱也不难理解。

阅读席卷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