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公

〖明朝大公〗

第三百七十八章 改变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元代时期,朝廷规定以5o家为一社,每社设立学校一所,农闲时就让子弟入学读书。到了明清时期,政府沿袭了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社学,数目相当多。据统计,在明洪武年间,仅南京设置的小学数量就达2919所之多,其中南京上元、江宁两县,在每个坊厢都设有社学,而南京周边,溧水县有11所社学,句容县在洪武到永乐年间也有16所社学。

除了社学,还有义学、村塾、族塾、坐馆等启蒙教育场所。其中义学有官办也有民办,一般是地方官员或乡绅出资兴办,入学的都是贫困子弟,不用学费;村塾、族塾就是一个村或一个大家族举办的;坐馆、教馆则是有钱人家聘老师给自家孩子或亲友孩子上学,《红楼梦》里贾宝玉、薛蟠等人所上的学校就属于坐馆性质。

不过李吏这次的举动明显不同,现在的私塾再厉害也只不过是让男孩儿读书,撑死了是女儿家请到家里读书,而李吏,则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所有孩子都可以读书。

虽然李吏深知这一件事情可能会是自己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李吏必须去做,因为李吏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哪怕自己能够改变一点点。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八章 改变 (第3/3页)

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古代最早出现的学校叫做“校”和“庠”。后来也叫“蒙学”,承担蒙学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塾。

私学从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官学衰微,一些文化官员就携带着文化典籍和礼乐器走向下层,这便是私学的开端。但到了宋元时期,官方也开始注重启蒙教育,在各乡镇设立了“社学”这一机构。

阅读明朝大公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