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871

〖生于1871〗

第五十五章 载湉的行动(下)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当时官场上,有个不成文的通例现象,外官为了联络中枢的关系,常常派子弟驻京办事,通关节。张树声外放要任同时,也留下儿子张华奎驻京“专意结纳清,为乃翁博声誉”。

话说到手的直隶总督的位子飞了,老张心中不是滋味,作为始作俑者的小张更是对张佩纶恨之入骨,因此留在京城的张华奎总想逮着一个机会向张幼樵报这一箭之仇。

如今,机会来了。

清军在北圻惨败,大清在越南的地盘差不多快丢光了,败报传到北京,朝野震惊。在相关的两位扶台、藩台、道台被挨个置后,近几日,原本已经渐渐平静的京城忽然传出一些言。而这些言所指的对象,正是把徐延旭、唐炯等人捧上藩、扶宝座的‘清’。

所谓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在然之中听到这则言的张华奎顿时脑洞大开,动起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借着市井中的言,把皇上的怒火到时在总理衙门供职的张佩纶头上,岂不是可以一报当年张佩纶弹劾他的一箭之仇?

说干那就得干,张华奎揣着老头子给的“活动经费”在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882年,李鸿章丁母忧回籍守制,张树声被任命署理直隶总督,因任理朝鲜事果断泼辣,在各省督抚中脱颖而出。这让张树声不免动起了将他的“署理直隶总督”前面“署理”二字拿掉的念头,想取李鸿章而代之。

乃父有此念想,作为孝顺儿子的张华奎迅速活动起来,一边在北京城制造其父功高至伟的舆论,一边开始在清健将们中寻找可以作为声援的人选,而当时在清中最火的名嘴,莫过于在‘云南报销案’中将时任军机大臣、领户部的景廉,和户部尚王文韶弹劾的罢官回家,而荣升都察左副都史的张佩纶。

本着但求最贵、不求最好的原则,张华奎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他。

可是,张华奎忘记了——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早年和李鸿章是生死之交,张印塘早逝后,作为“世叔”的李鸿章对张佩纶也颇多照顾。由于这份照顾,一生参人无数的张佩纶不曾参劾过李鸿章一次,怎么可能因为区区一个张华奎而坏了他与李世伯的大义?更何况此时的张佩纶早就不露声的入了李鸿章的幕府,成了老李的“灰幕僚”。所以,张华奎此举非但没有拉张佩纶入伙,反而被张佩纶以“疆臣不得奏京官”的理由参了一本,可是碰了一鼻子灰。

眼见取李鸿章而代之的lu子走不通了,正好西南局势不稳定,为了中法谈判,李鸿章被朝廷夺了,张树声也就借坡下驴地请求‘下放’,成了疆臣第三的湖广总督。

第五十五章 载湉的行动(下) (第1/3页)

清末太平天和捻军之zhan后,淮军成为清政府倚为长城的重要防力量,可是因为出背景、文化修养等种种原因,大多数血疆场的淮军将领,在文人主导的官场上却显得不是那么左右逢源,往往至多晋升到武职的最高颠峰——提督而已。

在那个武人被视为下九的年代,武职被文职所轻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淮军将领纷纷寻求弃武从文的途径,但得意者寥寥。而诸多想要跳龙门的淮军将领中,与李鸿章有同乡之谊的张树声可谓是难得的成功典范。

从随李鸿章父子办理团练开始,到担任淮军营官、统领,可能是拜早年有过读功底之赐,廪生出的张树声在武将堆里逐渐崭露头角,并曾深受重臣曾藩赏识,很快跻官场并迅速上升至巡抚要职。并在“发、捻”被扫平后成功的华丽转,成为最早由武职提督转型为文职巡抚、总督级别封疆大吏的淮系将领。最后逐步成为淮系督抚中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二号人物。

按道理应该和李鸿章共同进退,可是当上封疆大吏的张树声也不能游离于晚清官场的一大潜规则,与李鸿章不合拍起来。

阅读生于1871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