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871

〖生于1871〗

第一百章 接待(中)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就是几天来演习的现状。堑壕和地下掩体保护了防御方的有生力量,铁丝网使得进攻方攻击速度减缓,机枪和轻型迫击炮大量杀伤士兵,防御炮火则一锤定音——即使进攻方想要通过反炮兵火力用重型火炮企图摧毁防御火炮,或至少暂时压制对方,但总是不能完全取得成功。防御一方的炮火往往能够滞迟进攻的部队,然后等待预备队及时赶到增援受威胁阵地,于是进攻部队突破阵地的一切希望破灭。

“那么要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军事代表团的将军们孜孜以求的。

欧洲的整体态势正像这场演习模拟。

普法战争后,为应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法国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而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法国人还生怕不解恨,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将德军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

德国如果不想落入法国的陷阱,或者在钢筋混凝土的堡垒面前碰的头破血流,就只能走比利时。

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不过比利时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他们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之后的两天里,德、奥军事代表团的将军们反复的进行了多次兵棋推演,但始终无法夺取防御方的阵地。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占领了第一道防线。而这样的结果就注定了未来的战争将会转入持久战和消耗战,毫无疑问,这是德国人所不能接受的。

“明明占有优势兵力的火力,为什么进攻会失败?”刘少卿问出了所有将领的心声。

“我们的指挥官们认为要进攻成功,威力强大的火炮是必须的。但为什么又得不到火力上的优势呢?”

进攻方的火炮比例是防御方的1.4倍,然而真到战斗中,却完全没有发挥出火力优势。

“原因是火炮自身在防御中比在进攻中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刘少卿斩钉截铁的道。“铁丝网、堑壕和机枪与炮火相结合,迟滞了进攻者的速度,使进攻者更加容易暴露在炮兵火力之下,高爆弹就大大杀伤进攻者,这种情况下,就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部队也要受阻。”

第一百章 接待(中) (第2/3页)

间了,而且这些战术思想在1900年以前的战争中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的。这也就在所有的将军们的脑子中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模式。可是,鲁登道夫知道这种模式有些落伍了。

就像在来中国之前的会议上他所说的,进入二十世纪后,只有中国人在海洋和陆地上分别进行了打规模的战争,而且都获得了胜利。而中国人的对手,恰恰是受到欧洲传统战术思想禁锢的俄国军队。中国军队的胜利,正说明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欧洲传统战术思想的落后。这也正是德国军事代表团无论如何都要访问中国的原因之一。

但是鲁登道夫还是没有理清作战思路。

第二天,将军们重新回到作战观察室。头一天的演习场景已经被恢复,莱因哈特和鲁登道夫又联合了其它几位将军,重新制订了作战方针,在背对背的情况下再次对刘少卿率领的防御方进行了攻击。这一次,进攻方得以占领了第一道防线,但是他们在第二道防线上再次被挡了下来,随后两军在第二道防线上展开了拉锯战。最终,进攻方没有夺取第二道防线,进攻仍然以失败告终。

阅读生于1871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