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

〖一点浩然气〗

第350章:谁愿学中药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有的则完全是为了远避官场的滚滚红尘,优哉游哉于男耕女织的山水田园,过一种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平淡生活;

或者在家长里短麻衣素食的清贫里,守着“乌衣巷口夕阳斜”,守着一份“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拥有一份“出淤泥而不染”的自视清高。

《庄子·则阳》:“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到了西汉,东方朔云:“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说的是真正大彻大悟的隐士,可以不必像伯夷一样隐居山林。老子李耳不是隐居在朝廷之中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东晋邓粲说:“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

东晋王康琚在《反招隐诗》开篇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他将隐于“朝”和隐于“市”,都视为大隐。

唐代白居易在《中隐》诗中,开宗明义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一代诗王白居易于大小隐之外,又提出了中下级官吏的“中隐”.

以至于后来,又有了“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之说。

其实,隐,在中国古代是指这样一些人——

他们不与当道者同流合污,不为一己私利鱼肉百姓,不以折节逢迎达官贵人,于是,归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归隐的情形各有不同。

有的是求官不得心灰意懒;有的虽然谋的一官半职,却不能如愿以偿;有的高官厚禄却在尔虞我诈中看破红尘;有的是忠心耿耿的前朝遗老遗少;有的是功高震主如履薄冰急流勇退的智者------

这些隐士有的是为了博得“一个美名”,以期东山再起。

作者认为不管是大隐、中隐、小隐,最不可取的是大隐一说。

《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可见孔夫子把知而不言,看成隐,把隐士的隐,看成是“自埋于民”。说明隐有言和行之分。

窃以为,所谓隐于朝者,不就是明哲保身不敢直言进谏吗?

满清康熙大帝说: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隐于朝,隐什么隐!纯属强词夺理的无稽之谈!

当时的高胜寒,在看了《真是小坏蛋》

第350章:谁愿学中药 (第1/3页)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这是现代通俗一点的说法。

身处繁花似锦车水马龙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与一群二十左右的年轻人起早摸黑于蚁穴,拿着微薄的薪水,却心忧天下,江师傅不是隐于市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与江师傅比,谁是大隐?谁是小隐?

高胜寒没法去判断。他清楚的知道,陶渊明是千古流芳的隐士,而师傅目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根,在功成名就之前,称之为隐者是可以的。

阅读一点浩然气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