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幽明水云闲

〖风雷幽明水云闲〗

第三百三十二章 族学开课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敬天爱仁与孝亲,崇贤希圣敦睦邻。诚德端庄谨行止,是非勿议襟光明。

勤学苦练求学问,见善思齐闻过欣。泛读阅览自乐事,经典专攻志圣贤。

学益道损明事理,修齐治平报君国。立身中正气性平,仁义礼智信求真。

然后是拜师礼。先是小学的学生排成一排,恭恭敬敬地向上座的先生作揖行礼;然后是大学的学生向先生行礼。姚先生回礼时,杜玉清这时才注意到祖父也站在后面一起恭恭敬敬地向先生行礼。姚先生先是向祖父回礼,然后才向学生们回来。整个仪式端庄肃穆,让人心起敬畏。

小学的学生开始时只有阿志、阿年、七弟文辉、阿丰和安儿五个学生,孩子们学得很开心,范斯远的教学十分用心也很灵活,能讲故事的地方讲故事,需要记诵的时候让孩子伸出食指在桌子上一边打拍子一边记,到后面“稻粱菽,麦黍稷”就开始画画了,为求逼真,他有时候还请杜玉清帮忙把那些作物、家禽牲口、乐器等一一都画出来,展示给孩子们看。这给杜玉清很大的启发。把它运用在教诗的过程中。

后来,杜家三房的丫鬟们就坐不住了,向杜玉清请求也想来小学听课,杜玉清想起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也就答应了。好在上课只有半天时间,小学的课程本来就不重,并不影响丫鬟们干活,她们也都很自觉的,如果手上有急的活,就以干活优先,然后回头再想办法补课。

轮到自己上课时,杜玉清一般会先把整首诗的字词意思简单解释以后,带着孩子们读过几遍,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的意思给画出来,这让孩子们非常高兴,画什么的都有。比如:韩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孩子们大都连笔都拿不稳,画出来的东西却稚拙可爱。文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学选了一个黄道吉日。那天,全体学生在姚先生的带领下拜了孔子像,然后又在他的带领下一字一句诵读了姚先生撰写在墙上的学训和学规。当孩子们稚嫩的诵读的声音一起响起时,观礼的家长们眼睛都湿润了。

学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为君子。

学规:

第三百三十二章 族学开课 (第2/3页)

有了改进,他看两个弟弟的自理能力都比他强,让他也自觉地料理起自己的事情来。

杜家族学在二十三日正式开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班,因为水平的良莠不齐,大学和小学的学生并不固定,比如姚先生在大学讲《四书》时,阿志就可以去听《论语》,他在杭州已经学习了前十章,而范斯远在教《三字经》时,杜家好几个大孩子也兴致勃勃地去小班听讲,因为《三字经》虽然是给儿童诵读的儿歌,它实际是也是中国文化大纲,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三大部分。有的人尽管会背《三字经》,对它的内容却不是很明白。

《三字经》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应麟,他少小时即聪慧过人,九岁通晓五经,十八岁中进士,最高官至吏部尚书,他还是文天祥中状元时的主考恩师。在南宋灭亡以后王应麟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三字经》就是他写给孩子们的启蒙读物,世人称它为“袖里通鉴纲目。”如果对它的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就比较容易构建起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框架,因此有人说:“若能字字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但这样语言浅显,内容深刻的东西要教好并不容易,所以在社会上普遍采取让孩子们死记硬背的方式读它的时候,范斯远采取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了很多人。范斯远还把自己的侄儿安儿也带了过来,一同参加蒙学的学习。

杜玉清也被姚先生抓差来教《千家诗》。姚先生主张作为启蒙教育,经史子集缺一不可,《三字经》既然包括经、史、子三大部分,剩下的集(文学)部分应该从可以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诗开始,他说:诗的形象性可以兴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它的节奏音韵也容易让孩子们接受,他让杜玉清不必字字求甚解,只要能够让孩子们保持学习下去的热情和兴趣就行。这让杜玉清有所领悟,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阅读风雷幽明水云闲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