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伦论

〖经伦论〗

第八章、两个半人的哲学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在于中国《易经》的理论框架存在根源性的问题。

明朝产生在汉民族反击外族统治与民族内部斗争之中,对于异族人的统治以及民族内部斗争汉族人很自醒,很明白,明白到必须找到一套完整的统治手段,把政治设置在一个直线前行的轨道上,不受任何力量的左右,以期外部永远不再受外族侵夺,内部永远不受本民族政治斗争的伤害。

这种思想促使朱家皇帝们不断完善政治上的一种定制形式,把政治制度固态化的设置在一个轨道上,一切都有既定的定制,有固定的礼仪,固定的法度,以客观现实来驾驭人性的主观意识,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以至于明后期的皇帝年龄越来越小,越来越脱离皇帝职责,甚至出现木匠皇帝,做着木匠活照样不误当皇帝。可见封建王朝强权政治形式到什么地步,封建王族与仕绅们顽固的固守八股教义,把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极端,高悬于悬崖绝壁,绝壁筑楼,严重脱离下层民众,最终导致灭亡。

时至今日,中国高等学府的一些学者仍在为儒家学说唱赞歌,唱挽歌,试图复辟儒家思想,诸不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在提高,人人都能看清什么是民主,什么强权。

孔子是中国传统理学的奠基人,孔子定义了“仁、义、礼”的定义范围,把中国理学定义在“天定人为”上,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奠基了中国古代唯物论的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西方哲学中变与不变的辨证思维也要比中国传统哲学成熟清晰的多。中国传统哲学在儒家学说的控制下,丧失了辨证施治的哲学理念。这与儒教产生的时代有关。

儒教的创始人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这时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正是战争连绵,社会长期分裂的时期,分久思合,人们急需要一种集权思想体系的产生,孔子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维护政治的集中权利,维系政治的集权压制,维持政治的绝对统治。

孔子改良了《易经》中的阴阳论,完善了中庸论,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奠定了万世师表儒教至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认为世界起始于一,分裂于二,合同产生三,一切事物遵循天地规则,下必须遵从于上,臣必须遵命于君,子必须从命于父,妻必须听命于夫。儒家认为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人人必须遵从,遵照而行。这种教条主义思想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人性与天理的辨证与统一的哲学概念,给政治套上紧箍咒,以至于汉代后期的封建王朝被这个紧箍圈箍得死去活来,更迭不断。

所以儒家思想自汉代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形势上越来越固定化,思想上越来越固步自封,发展到宋代,经过朱熹的改良就更加僵化了,到朱元璋之后就完全是反动的形式强权政治加封建礼教思想了。这种思想与朱元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第八章、两个半人的哲学 (第2/3页)

受的思想。

中国人逆来顺受的思想来源于对压迫环境,及恶劣环境下无奈的自我嘲讽心理,这种心理是对儒家强权政治思想的无奈反应。

而黑格尔的这种思想是对现实政治的理解,从思想深处认识政治可以给人民带来惠及,人要注重实现,不要无端抱怨现实,现实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存在就是正当合理的。黑格尔认为凡是事物就有缺陷性,有缺陷就需要逐步改善,只有已经整体存在的,其余任何东西都是不完全的。不完整就可以改变,用开放的心态改良它,使其最终造福人民。而不是指责,打击,甚至是反对,冲击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是忍气吞气,委曲求全的顺从。而是以求正的心态积极改造其它,使其符合人民的意愿,最终为人民谋福祉。黑格尔的思想对现代西方人的影响深远,西方人对政治的认识要比中国人成熟得多。

近代中国人由于受东西文化冲击的影响,思想出现复杂,迷惘,模糊,空洞等等现象。对政治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出现反动的声音。

阅读经伦论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