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阁集

〖云阁集〗

仁寿宫变:血溅屏风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高祖在仁寿宫,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啮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发诏追庶人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仗,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十八日,发丧。

《通历》

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是时唯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究竟何许人也,为何原因而死。迷也,史料其实多不可信。

后人有说云,文帝自然死亡,杨广弑帝说法是唐朝的捏造污蔑栽赃。此说或可信度更高,不假,综上列举史料,指杨广弑帝说多为唐修之书。其意不明觉厉,是要据此说贬隋尊唐。

一友云:

“有学者认为隋文帝并非是杨广所杀,他是病死的。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首先对《大业略记》和《通历》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这两本史书本身存在许多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大业略记》不但把绯闻案的女主角搞错了,而且将二十一日发丧误作十八日。甚至说杀文帝的首犯是宰相杨素,次为左庶子张衡,用的是毒药,但这一点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能够提供证据。《通历》也是如此,试想在文帝与百官诀别的庄严时刻,身为太子的杨广怎么可能跑到别室去非礼陈夫人?而且文帝明知杨素是杨广集团的核心人物,怎么可能让他去召杨勇废杨广?再者,行凶的手段为“拉杀”,且“冤痛之声闻于外”,这样的暗杀也太过于明目张胆了。基于以上种种疑点,加上《大业略记》的作者赵毅为初唐人,在隋末唐初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人们普遍对隋炀帝深恶痛绝,在记述文帝死因问题上不可避免要掺杂个人的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们对隋炀帝的憎恨。《通历》的作者马总生于中唐,他的记载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既然杀文帝时左右没有人,冤痛之声怎么会闻于外?所以,《大业略记》和《通历》似市井流言,不足为凭。

“即使是司马光在《通鉴》中引用了《大业略记》的记载,也慎重地注明“今从《隋书》”。至于《隋书》卷36《后妃·宣华夫人陈氏传》的记载,也只是宣华夫人的一面之词,并非源于档案材料。北朝隋唐受胡俗影响,存在收纳父妾的风气,再加上如前所述,陈夫人与杨广早有“渊源”,有可能这时两人的感情发展较深,所以陈夫人被调戏一事的可信度还有待商榷。

”除此以外,学者们认为还有许多理由可证明隋文帝并非杨广所杀。自仁寿四年春,文帝已退出政治舞台,这时隋炀帝虽位居太子,实际上已成为摄皇帝。朝廷之事,“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隋炀帝用不着再冒杀父罪名;七月,文帝已病人膏肓,不久即将离开人世,杨广继位已是时间问题,没有必要再弑其父。况且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已对杨广构不成任何威胁;此外,根据文献的记载,自杨广继太子之位起与其父的关系一直很融洽。他的才干和魄力受到文帝的赏识,两人之间没有利害;再就仁寿宫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杨广与杨素的卫兵一旦控制宫禁与交通,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杨广应该不会愚蠢到谋杀垂死的父亲,授人以致命的把柄。

这两段资料都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张衡。他死前侍奉文帝,文帝的死他应该最清楚(假如列传说的是事实),如果文帝是被弑,凶手应当是张衡。他在杨广即位后八年被处死。死前大喊:“我为人作何等事,而望久活!”行刑者吓的捂住耳朵不敢听,立刻将他杀死。似乎张衡有替自己的“罪行”后悔之意。

隋书虽然将这几段资料写入,但是我们总得知道这些资料的来源。毕竟杨广即便真的杀害父亲,他也肯定是秘密进行的,怎么会让别人这么清楚的写进史书呢?目前指控杨广弑父自立、较具代表性的资料是李密的檄文、大业略记、还有通历。

《为李密檄洛州文》

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祸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难容。

《大业略记》

“事实上大家都可以发现,以隋为鉴的唐太宗君臣,没有一个指控隋炀帝弑父。当年,如火如荼的隋末大起义,成千上万的民众揭竿而起,不少隋朝官僚也趁势反叛,在全国上下一派声讨声中,亦没有一人指责隋炀帝弑父这一颇具鼓动性的罪状。被后人指控为杀害文帝的凶手张衡,史书上称他“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虽然他曾为隋炀帝夺得太子之位出谋划策,但是到后来由于他反对隋炀帝建造汾阳宫和谤讪朝政而被赐死于家中。后来唐高祖李渊认为他“死非其罪”,替他平反,并赐给他“忠”的字号。如果张衡果真是弑君凶手,唐高祖决不会替他平反,因为这关系到国家赖以维持秩序的伦理道德问题。

“那么,文帝不是死于他杀,又到底是怎么死的?学者或认为文帝确如史书所说是因病而死,死前作好了后事的安排。也有人认为是因晚年纵欲过度而亡。独孤皇后死后,文帝惑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仁寿宫变:血溅屏风 (第2/3页)

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

这段资料非常流行,也是很多电视剧或小说非引用不可的资料。这段资料一下子就将杨广的正常即位拉到了篡位,这暗示著隋文帝的死可能不是善终。如果不是被杨广恶性“活活气死”,那就应是他人所弑。

在杨素列传还记载了另一段说法:及上不豫,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阁侍疾。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杨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议论。

这里面说杨素为了向杨广报告某些事(一般认为是讨论杨坚的病情甚至是讨论后事),将状况写在信上,想不到此信误送到文帝手上。文帝大怒,认为这是杨广一党在诅咒自己快点死去,正好又发生了纯夫人遭调戏一事。遂下令用杨勇换掉杨广。杨广支开其他人,并派张衡侍奉文帝,不久文帝就驾崩了。值得注意的,史书记载,杨素在死前说:“我难道还想活下去吗?”,拒绝治疗而死。

阅读云阁集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