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阁集

〖云阁集〗

简述隋丽三征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高句丽以引诱隋军,致使隋军疲于奔命,将士疲惫已极,军中粮尽,无坚不摧的平壤城上的高句丽军死守城池(高句丽所构筑的堡垒非常坚固,想彻底突破非常难。高句丽人凭借堡垒,可以以逸待劳,轻易地拖延时间。其次,高句丽所处的国土多处于苦寒地带,且交通不便、讨伐他们,对于后勤的要求很高。到了冬季,客军很难忍受当地酷寒的天气。),见无可破敌,遂被迫还师。

炀帝杨广的第一次征高句丽是以以惨败告终。

罗琨,张永山两位先生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九卷隋代军事卷》总结了这场战争几乎是必然失败的原因——

隋炀帝杨广进伐高句丽,置国情民意于不顾,倾注全力接连发动大规模战争,给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简述隋丽三征 (第2/3页)

兵、民数百万。据说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大军,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声势浩大,史云“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甚是浩荡。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借口高丽王不肯入朝,浩浩汤汤奔赴辽东。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隋炀帝绝没有淮阴侯统兵的军事能力,炀帝动用了此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113万大军,且不说当时士卒中大部分的临时征召军事素质素养能力不高,炀帝未能考虑到国内的经济生产情况,战后的抚恤与重建,但凡是这样大规模的出兵,除了严重地加重了后勤的负担之外,在军事上可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最多也就是占了一个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出征军队人数的NO.1而已。纵观中国历史,举凡如此大规模的出兵,往往是惨败而归,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苻坚征东晋淝水之战时号称投鞭断流的97万大军。人太多往往是没有好处的。

高句丽的正规军军队一直都是在12-15万,常备军更是一度达到60万人,军事装备与军队建设不容小觑,步兵和骑兵的配置相当精良优秀。(《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高句丽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战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而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高句丽靠着堡垒扩张的军事策略,在魏晋南北朝中原内乱纷争时期用数百年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中国东北,到隋时期基本上已经是占据了整个辽东半岛及吉林大部地区,其实力之强大,势力之广大,战斗力之强悍绝非隋可以低估的。

由于指挥不当,将疲士惫,粮食不足,敌人是强手但自己却轻视了敌军,高句丽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打打退退,退退打打,边打边退,边退边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这种打法,就算不累死,不绕死,到冬天不冻死才怪。高句丽的打法就像当年俄法战争、苏德战争对付拿破仑、希特勒的那一套,再勇猛的铁骑、装甲军也经不起严寒的考验,打的就是运动战。

阅读云阁集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