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谈

〖先秦百家谈〗

道与礼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不过一般来说不要觉得自己开悟了,因为觉得自己开悟的一定没有真正开悟,而且有个更实际的检验方法,空性一了,像是四大皆空,就会有些神通出现了,比如说想隐身就隐身,如果做不到的僦别多想了,当然我也做不到。

以上是玩笑,说回来,这个空性就是一种体,如果不知道空性,那么慈悲就只是人天善乘,所谓人天善乘就是说行善的得好报,来世或者今世可以得到很多善报,那种大善人甚至可以成为天人之类的。

天人是六道之首,但还是轮回里的,打个比方,天人就像是人类社会的官员一样,虽然主管很多事也有很多权利神通,但还是要受到生死的制约。

而以空性为摄持,才能超出轮回,但如果只讲空性,而不说慈悲,就无法成就菩萨道,也就只能早早的证入涅槃。

用这个来对应道家,其实也可以说无论是黄老道还是老庄道,乃至之后的道教,无论怎么变,形势如何,对道本身的认知并未变,只是不同的表现和见解的方式不同而已。。

大家都是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认为象长得是蒲扇,摸到尾巴的认为象长得像绳子,而真正了达空性开悟的人,便是看到了大象的人,但是看到以后他却依旧无法对还是盲人的同伴说象是什么样,只能对摸到尾巴的说,你说的不对,你再往前摸点。

对摸到象耳朵的人说,你的不对,你再往后摸点,如果这时恰好两个盲人见了面,一个说该往前摸,另一个则说该往后摸。

说回到动画上,天宗和人宗,便是一个摸到耳朵,一个摸到尾巴的,老子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上部座则认为,想要从凡人到成佛,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巴拉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入轮回,在无尽的轮回中修行,最后才能成佛,相比起来,求取阿罗汉果这一世就可以成就,成就后就可以了断生死,同时为了护持自己戒行的清静,在很多时候不要管的麻烦就不要管。

大乘北传佛教,和南传上部座,互相之间的辩论,和教理的融合,也经过了几千年了,各自都有各自的东西,但是佛教核心的东西实际上还是没变的。

在上部座,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些,在大乘里将其概括成一个词就是空性。

像是之前说道家的时候说到的,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在这里也是如此,生死,阴阳,有无都只是相对的概念,置于有而说无,或是站在无的角度上说有,其实都是不对的,因为跳不出那个思维的惯性。

而跳出那个惯性的就是空性,空性是非无非有,但又涵摄有与无的一种近道的概念,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只可以意会,而且一旦会了,马上就开悟了,这就是圣凡的区别了。

道与礼 (第2/3页)

思,合起来就是觉有情。

有情或者说众生,是被无明所覆的,阿罗汉是清静得道的圣人,菩萨介于这中间,即有菩提的智慧,同时也还属于有情,后世大乘的发展,像是华严经中,菩萨有五十二阶,从发菩提心到成佛,最初也只是凡人,像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这些,都是等觉菩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是大的意思,也就是大菩萨。

而等觉菩萨,又称一身补处菩萨,就是说很快就要成佛了,断绝最后一品无明,即可成佛。

在大众部也就是后来的大乘来看,菩萨道才是所必行的,而菩萨道是伴随度众护生的事业的,也就是说一定要有其现实意义存在,如果没有度众护生,那么是无法成佛的,也就是说要强调慈悲心。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