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逍遥王

〖大唐之逍遥王〗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三足鼎立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由于三种朝参的形式大不一,因此在唐朝举行的地点也不一样。大朝会在太极宫的太极殿,太极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隋朝称为‘大兴宫’,因为在唐朝时期是正宫,又称‘京大内’;太极宫之南为皇城,北倚长安北墙,北墙外为西内苑,内苑之北为禁苑,东西两侧分别是太子所居住的东宫与掖庭宫。

宫殿东西宽约二千八百多米,南北长约为一千五百米;其中掖庭宫宽约七百米,太极宫宽约一千三百米,东宫宽八百多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也就是外郭城的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渊期盼许久的意气风发地李逍遥再次走向台前,这不是他身为父亲的功劳,而是长孙秀敏的功劳。若非长孙秀敏的劝说与引导,使得李逍遥改变心意,否则历史之中再无留下他任何字言片语。唐高祖李渊每每念及此处都会忍俊不禁,喃喃道:“还是逍遥更加像朕……”

按照唐代现行的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一种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皇帝“服衮冕,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朝会参加者最多,其中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后裔介公部公,蕃国客使等,朝贺结束后并有宴会。

《唐六典》卷四《礼部》中记载曰:“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

其次是朔望朝参,也就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由御史大夫率领属官抵达大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催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

最后是常参,按照唐前期按制度规定:凡是在京司职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是不用摆列仪仗,也不需要重大的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统称常参官,人数非常的少但是官员的级别高,全部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而早朝的时间,却是七点到八点左右。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三足鼎立 (第1/3页)

唐高祖李渊的心情格外的好,他期盼已久的逍遥王终于回来了。而且,还将他的势力全部带回来,真正的卷土重来。虽然他自己在中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李逍遥的麾下大将纷纷从四面八方调任回京。但是,唐高祖李渊知道真正的还是需要看李逍遥自己,他能否扶得起来。若是泥巴扶不上墙,李渊就会放弃李逍遥,从太子及秦王两人之中选择;李逍遥没有让他失望,终于再次卷土重来。

当时,唐高祖李渊非常的失望,他答允李逍遥的请求,让他闲赋在家,实际上李渊是认为李逍遥在暗中布局,待他日卷土重来,远离明争暗斗的京师,保存实力,等到时机成熟后,他再出面。只不过李渊暗中调查发现,李逍遥居然真的安于现状,闲赋在家,快乐逍遥,终日游手好闲。

唐高祖李渊见李逍遥志不在此,失望之极,曾经打算只要李逍遥真的选择安度一生,不再踏足朝中势力,对皇位没有任何觊觎;唐高祖李渊就准备将李逍遥外放,远远地离开京师,无奈之下,他只能与窦皇后两人相商,窦皇后也是如此想的,她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夹在中间,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只不过,唐高祖李渊最坏的打算没有执行,他将李靖等人全部调离京师,又留下了魏徵等人,实际上就是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是贬黜李靖等人,实际上是让他们牢牢地将兵权控制在手中,以致于保证魏徵等人在朝中的地位,保护逍遥王府的安全。

阅读大唐之逍遥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