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四十九章:御门听政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圣上……愿意纳谏?”黄道周楞了一下。

他的身后,霍亮忽然感觉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就仿佛,凝聚了数日的力气就为了今日一搏,没想到,却是一举打空了。

“谏言,自然是要纳的。拾遗补缺,这是谏臣的责任,不畏惧君王的权威而进谏,这是作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此刻,恰好也已经到了九点。

承天门的大门已然打开,唐亚摇摇头,侧身让开了。

大臣们次第入内,黄道周却单独出列,带着霍亮大步走去。随后,越来越多的官员们纷纷离开原本的队列,加入到了黄道周一行人中。

“这是一场大风波啊……”倪元璐低声说着。

一边,杨文岳道:“圣上如何不知道?”

“圣上来了!”黄道周说完,朝堂之上全体文武纷纷打起了精神。

朱慈烺大步走来,却罕见没有坐下,他站着,目光落到了黄道周等人的身上,朗声道:“老实说啊,朕总觉得,这个朝会的意义委实不大。”

人群嗡嗡嗡地闹了一阵,他们万万没想到,朱慈烺上来就放了这么一个大炮。

黄道周也是微微一愣。

这会儿,朱慈烺一步一步,走到了黄道周的身前,看着身后一个个激动又义愤的官员,轻声道:“但朕有时候有想,将我隔绝在九重宫阙之中,又如何能听到最真实,最正确的声音?又如何能明白,要正确地做出决策?有时候,错误的决策比最贪婪的贪官污吏都要更加让人痛惜。所以唐太宗纳谏,将魏政例为榜样。今日,朕听闻,有人面陈谏言,很好。朝会的意义,至少能体现在这里。黄卿,你觉得呢?”

“可是……”倪元璐想起了谢升与魏藻德的事情,但他明白,这两件事绝不是一样的:“这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圣上这一次做出的抉择,委实太过离奇了。而且,大臣们如此进谏,绝非如此前那般卖国议和,挑拨圣上父子情深的事例。这是正正当当的进谏……”

对付坏人,人们当然可以毫不手软。

可对付好人呢?

尤其是一个的确是好人,做着大家都以为是的好事却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委实是一件格外复杂,更加挑战处置艺术的事情。

杨文岳没有再多说。

“我辈岂是谢升、魏藻德那等卖国之流可比的?”黄道周沉声道:“眼下圣上打下大好局面,好不容易有不费刀兵就能收复辽东的希望。我等食君之俸,忠君之事,岂能愿意圣上空耗此等局面?谏君得失,此乃人臣本分。纵然一身荣辱丢弃,老臣也绝无后悔!”

“让开吧!”黄道周轻轻说了一声。

唐亚深深呼出一口气,挣扎了良久,被吴培友强拉硬拽扯到了一边:“上朝的时间快到了……挡着也不是个事呢……”

吴培友说完,众人纷纷看向一旁一个巨大的座钟。上面,滴滴答答的时间恰巧到了巳时,这是上早朝的时间。也是列位大臣们千恩万谢的一点。

自从朱慈烺上朝一来,终于可以携带着大胜之威,不用去顾忌祖训,将这早朝的时间从凌晨天都没亮的时候改到日上三竿的早九点了。

事实上,因为朱慈烺的开阔的心胸与务实的风格,再加上南京建立起来的新一套文武班子让朱慈烺对朝廷掌控力强大,朝廷的风气已经好了许多。

众人都明白,若是崇祯皇帝时代,哪里会有人费尽心思来搞什么进谏?

当年崇祯皇帝召集百官问计李自成杀来应该如何的时候,回应的,只是一个个的沉默。连正常的进言献策都没有,哪里有人有心思去搞什么进谏?

群臣们进入了内金水桥,随后在皇极门前左右分班站定。其间,唯有黄道周依旧领着人,单独排成一列。

霍亮微微有些紧张,但很快,他的紧张就变成了另一个心情。

第四十九章:御门听政 (第2/3页)

应该啊!”

“这么好的条件白白放弃,往后还不知道要惹出多少风波。若是穷兵黩武,可让眼下这刚刚宽裕没几天的国库受不了啊!”

“实在是太好了,有石斋先生出头,这一番进谏就有望了!”

……

阅读大明最后一个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