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武官

〖一品武官〗

第1章 楔子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些军兵与内地的军户兵所区分,本朝因设置军户制,没有职业军队,军队都是有半耕半屯的军户组成,也叫做军户卫所制!他们平时除了训练,大部分时间就是屯田耕种,一半的军粮上交朝廷当作赋税,剩下的粮食用于养家糊口。因此,居住在洪山堡内的男女老幼,虽说有那么四百余口人,真正能够打仗干架的,也就只有一百多号壮丁,剩下的人要屯田耕种,养家糊口!

洪山堡内有管队官一名,试百户衔,从六品,练兵总旗牌官一名,正七品,守堡官一名,正七品!有若干名小旗队长,小旗队长分别统领十人左右,小旗官也称为小队官或者是什长,相当于班长,总旗官类似于排长。

洪山口关内的军事主管是参将,名叫王遵臣,此时他还是个游击将军,暂代参将职责。还有两名守备,居然是王遵臣的兄弟,一个叫王遵忠,另一个叫王遵义。兄弟三人都在同一个单位任职也不避嫌,或许是有战功,或许是王遵臣有意提拔俩兄弟,故而都在一起共事?!

另外还有若干名千总,其中有一位最为臭名昭著,就是后来被提拔为守备,而投降辫子军的守备方遇清。

至于洪山口关的兵力,包括各地的屯田军户,以及常备军大约在一万六千多人。此处距离京城较近,是北部边防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结果却是,落后的野蛮,战胜了中原农耕开化的社会进步文明。其中社会进步文明,在思想文化、经济科技上,已经开始出现近代文明的进程。

因内部矛盾较大,流贼四处乱窜,严重干扰了地方的安定团结。内乱是其一,其二,是决策层的重要失误,引发一系列的危机,而民间进步力量日益突出,社会文明虽然发展极快,但无法影响到决策层!其三是,明帝国进入小冰河时期,这是一条最严重的后果,旱灾、水灾、蝗灾、雪灾不断,再加上重农抑商,税收极差,经济状况入不敷支,才导致落后的野蛮,趁虚而入!

大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建虏攻陷辽东重镇广宁之后,罢兵歇战,整顿新夺占的辽东一线。为了牵制来自明朝方向的压力,建虏酋长奴儿蛤斥,派遣使者诱使鞑靼部盟,漠南最大部盟察哈尔部盟的朵颜部落,以及哈喇愼部落的骑兵,不断袭扰大明北部塞防!

洪山口,距离此处以北三十里地,有一个堡子,名曰:“洪山堡”,是洪山口关城的一个重要依托,依靠它可以提前预警边事,以防不测!洪山堡以北有一条潵河,是滦河的支流,河水充沛,适合大面积种植灌溉!

驻扎在堡子里的不过是一百多名余军户,拖家带口。他们是由军户兵直接转为九边防御兵的兵种。这些军兵有一大部分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朝廷给予军饷补贴,可以携带随军家属,朝廷也给予分发房屋居住,无家眷的就栖身于军营!

第1章 楔子 (第2/3页)

“七大恨”起兵反叛,悍然反动对明帝国的战争。朝廷设在关外的奴儿干都司,于宣德年间裁撤,设置建州卫等诸多夷狄卫所,让他们自行管理。至万历末年,这些人开始对大明阳奉阴违,意图摆脱明帝国对他们的控制!

原因起于辽东前任总兵官李成梁,试图离间建州、叶赫女真,结果阴差阳错,造成奴儿蛤斥的父亲塔可食、祖父觉长安被杀。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叶赫部的王杲谋反所致,并非明朝杀害!

辫子兵也因此摆脱控制,假以朝廷名义,将整个东北的管辖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进而攻打九边重镇之一的辽东镇。由此,爆发了大明与建虏之间的塞外战争。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是抗倭援朝胜利以来,再次改变整个东亚政治格局的一场战争,也是一场社会进步文明与愚昧落后,野蛮进化的战争。

阅读一品武官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