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

〖明鹿鼎记〗

【1010 蓟辽督师的官位】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陛下不要着急,听我说完。”韦宝道:“萨尔浒之战是文官杨镐指挥的,杨镐这辈子就打过两仗,第一仗抗日援朝败绩被停职,第二仗就是萨尔浒,几乎全军覆没。神宗爷任命熊廷弼为经略,熊廷弼文武双冠,连续击退努尔哈赤入侵。之后东林人当道,官官相护,当时朝廷里最得意的一个文人叫姚宗文,姚宗文想着插手辽事,收买蒙古人于是请了五千金收买蒙古人,无果,被熊廷弼狠狠嘲讽了一番。于是姚宗文恼羞成怒开始弹劾熊廷弼。姚宗文一番操作后,本来就格格不入的楚人熊廷弼就被弹劾下台,换成文官袁应泰。袁应泰本身不通军事,谨小慎微的他开创了堡垒推进战术,到处分兵把守,也因此特别重用蒙古人。让沈阳总兵贺世贤招纳了无数夷人,指望蒙古和后金厮杀搏命。当时朝廷内部到处都在指责辽人奸险善跑,所以将军们都不喜欢用辽人,宁可就地用夷人为兵。努尔哈赤在沈阳辽阳安插大量奸细,探知袁应泰无能为力,不敢出城野战,于是在抚顺筑城推进,搞出了沈阳之围。沈阳总兵贺世贤出城击溃后金,不料城里夷人叛变,沈阳陷落,武将贺世贤虽然勇冠三军,但还是不支战死。袁应泰派川浙援军援救沈阳,却打成了添油战术,一个接着一个的送人头。川浙援军三年以来,他们是萨尔浒之战后赶到的,素来不合,知道沈阳陷落后赌气不肯撤退,要分别和后金决一生死。努尔哈赤全力攻击这两股援军,付出重大代价,最后还是以优势兵力灭了川浙援军。袁应泰听闻浑河之战的惨状,更加胆怯不敢援救,跟随而来的辽军更是不战而走。休整几天后,后金开始围攻辽阳。事到临头袁应泰倒也不是软蛋了,率军出城和后金打了三天三夜,辽军一触即溃,自己的兵力也渐渐溃散。辽阳沦陷后,袁应泰自尽。辽阳巡按张铨也自尽,留书要求启用熊廷弼救国。几个内阁见机不妙,还是得启用熊廷弼。辽阳失陷之际,各地望风奔逃逃散严重,唯独广宁兵备道王化贞坐镇不乱,他收拢残兵败将鼓励士气。朝廷也因此非常欣赏王化贞,于是将其晋级为辽东巡抚继续住在广宁,并给予他前线专断的权力。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策,于是驻山海关统筹三方指挥军事。王化贞觉得自己军队六万人够多,还能够借用蒙古林丹汗和后金抗衡,于是动辄带军队出击,但是总是无功而返。熊廷弼屡教,王化贞不但不改,反而信心满满。原来王化贞收拢了逃将孙得功而留有一手准备,让孙得功去后金用间让其好友李永芳反正。所以非常自信。王化贞和熊廷弼两个人就这样差不多吵了一年,兵部尚书张鹤鸣是东林人,因为和熊廷弼私仇,支持王化贞,首辅叶向高也偏心王化贞,所以期间王化贞一直占据上风。最后叶向高又因为害怕出事,开始倾向熊廷弼,朝廷这才拍板决定相信熊廷弼,召回王化贞。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开始渡河,朝廷不得不改了主意,要二人先通力合作。熊廷弼赶紧通知王化贞归并广宁。王化贞坚决不听,觉得撤退是徒长敌军气焰。派孙得功带援军前去和后金野战。谁知王化贞宠信的武将孙得功已经被策反阵前哗变,局面顿时崩盘,广宁城陷。熊廷弼匆匆还未赶到广宁,接到了逃亡的王化贞,王化贞觉得大势不可为,又做主擅自一路退到了山海关。战后二人被震怒的朝廷解职听勘。熊廷弼,王化贞均被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下狱,弹劾论死。然后就是新任的王在晋主持要修八里铺,修到一半,帝师孙承宗不服气,觉得堂堂大明朝一定要反攻后金,又说服皇帝撤了王在晋弃了八里铺,自请督师辽东开始修宁远。孙承宗是陛下的老师,也是微臣的恩师,微臣的恩师当时可能觉得钱太多了,于是修好宁远又开始修锦州右屯。高第上台,就想既然不能打那就把锦右撤了吧。”

韦宝分析的很透彻,并且将当时东林人的问题直接搬上了台面,从党争的角度论述问题。

这一回,朱由校没有催促韦宝。

魏忠贤等人听了暗暗欢喜,因为韦宝指出的都是东林党文官的问题,但他们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010 蓟辽督师的官位】 (第2/3页)

臣在这里没有指责的意思,从实际情况看,战略战术布置至少从指挥部看没有什么大毛病。王化贞这样的官员为什么可以凌驾于熊廷弼指挥辽东?之后的袁应泰、孙承宗,大明朝廷的意思是看谁还可以就送谁过去。宁锦防线只是一个不专业的军事系统里微不足道的产物而已,在一个失败的体系里,怎么做都是失败的。”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都不知道韦宝到底要说什么。

“韦爱卿,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说高第无法胜任蓟辽经略的位置?”朱由校问道。

毕竟是理科男,朱由校说话喜欢一板一眼,并且很容易抓到问题的核心。

阅读明鹿鼎记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