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

〖装绅弄鬼〗

第一百九十八章数典忘祖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日又是佛门地藏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菩萨未升天之时,一片善心救苦救难,最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衣物都施给了穷人,以至于把自己弄得衣不蔽体,只能闭着眼睛钻入地下。但每逢农历七月三十生日之际,地藏王菩萨便会睁开眼睛,被他看到的善良人就会一年到头平平安安,幸福欢颜。两节习俗的关联表现在“落苏灯”上。在祭拜时在茄子周身插满棒香排在屋檐下,也称作“落苏灯”,取“落得舒适安逸”之音。无论用它祭天地还是拜地藏,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吉祥的意愿。唐肃宗至德年间,目莲尊者渡海来青阳九华,食白土,年九十岁才死,为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管理十殿阎罗,发大慈悲心,于每年七月初一日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众鬼出来,接受人间供奉,其实目莲尊者的年代,至唐肃宗时已差一千多年,岂有目莲尊者来九华的道理……。”“盂兰盆经”及盂兰盆会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上,演着最重要角色。其时民间相传一切死灵都要从地狱回来与家人团聚,几乎家家户户都设宴供奉死灵,并数家或数十家联合起来延请和尚道士前来举行各种教门行事,以超度死灵。在杭州的每条街上又可看见挂满了各种纸制的衣裤以及供僧道所用的高台。在这段鬼节,孩子们都被禁止在夜间一人游玩,免被恶灵所害。关于“盂兰盆经”的意义,据佛门说,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在某日以神通力观看已死母亲所在之时,不知为何原因,她竟坠落在地狱之中受着倒悬之苦。目莲见此惊而又悲,立即向佛陀请教拯救母亲之方法。佛陀答道:“母亲受着倒悬之苦,是由于生前有着贪欲的行为所致,你必须代替母亲积下能从这苦界救出的善行不可。为此,可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两安居完毕之日,同所有比丘供养百味饮食,并请念经,藉此功德便能获救。”目莲照此而行,母亲终于被拯救了云云。据说,这就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也是举行盂兰盆会的根据,但这部“盂兰盆经”早经日本先贤公认为伪经,是由中国或中印和尚合作为迎合中国人孝道宗旨而写的。按“盂兰盆经”梵名为,相传为西晋竺法护所译但在出三藏记集中已失译,但在佛门经藏中另有类似的两译本,“报恩奉盆经”失译,和“大盆净土经”见法苑珠林第六十二。后者大概是盂兰盆经的异本。据望月信亨博士等所著的“佛门大辞典”解释,盂兰盆,是由有“倒悬”之音义的梵文转讹而来的。唐朝大慈恩寺玄应于贞观末年奉敕所著的“一切经音义”中也主张“盂兰盆”系言讹。正言之,应曰鸟蓝婆拿,译成倒悬……旧时称盂乃贮食物之器的意义,实系错误”云云按:“一切经音义”共廿五卷,系校正了四五八部经与律,对译梵文,并对难解字句、名目予以注释的书籍。原来,“盂兰盆”三字实在是从音译而来,将译成“盆”的汉音而已。池田澄达氏的研究结果,主张相当于“盆”,故并无什么“器”,“贮”的意义在内。“教门研究”第三之一“关于盂兰盆经”,在异译“报恩奉盆经”中单说“尽世甘美以供养众僧”,并无“以着盆中”之语。再者。此异译本用结语“目莲比丘一切众欢喜奉行”,“盂兰盆经”虽也用结语“此大会大菩萨皆大欢喜,而目莲悲啼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莲之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但在此经的形式的结语完毕后,又再复述道:“尔时目莲复白佛言,……以尽世甘美安盂兰盆中”等语。原来在中国的佛门中,曾出现了许多由无名氏写成的不合佛门宗旨的经典天竺的佛经除论藏外,也是没有作者名字的,这些东西的内容大都调和妥协了三教和民间信仰,佛门称此为“伪经”。在东晋前已有伪经廿六部三十卷,以后历朝历代,伪经仍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甚至当唐代时有门佺、智升等僧侣出来整理,辨别真伪。当唐贞观年间,已有伪经四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之多了详情请参阅拙着“佛门学研究”第五章第五节之二。虽然今日大多数的日本佛门先贤认盂兰盆经为伪经,非天竺原有之物,但中国大多佛门徒们仍不加以研究,以此经为“正典”,且作为盂兰盆会的根据。此经或由天竺僧侣和中国僧侣共同合着而成,或由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侣所著亦未一定。“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亿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毕竟,释迦牟尼的教团是纯粹的修持者的集合,与偶像崇拜毫无一点关系,这是由于跟随佛陀的人们其真诚的教门态度所致,能保持了这纯粹也是由于古代的王朝环境所造成。原来,天竺人或个人或王朝,在各种机会中需要教门仪礼,如缺少了则简直不能活。为这个目的而有了世袭的职业的教门家婆罗门。因此,在教门仪礼上,佛门僧根本没被人请求过。”

所谓数典忘祖,是因为在释迦的原始佛门教团中是严禁为死者举行教门仪礼的,但自佛陀死去后,后世的无神论的理论到底满足不了信多神多鬼的天竺人民的需要,有关死的仪礼也逐渐钻进到佛门教团中来了。但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能证明在释迦的教团中曾举行过像中国的盂兰盆会的痕迹。在天竺古时,就有这一种的祭典是发源于释迦佛降生以前的,意义是庆祝平安,就是在雨期中已平安度过,而又要进入干季,要开始活动的庆祝按天竺旧四月起至七月止为雨期,而在佛在世时再加入阿难说请看盂兰盆经,及目莲说,而形成为盂兰盆会的行事,是申明佛的孝道及施舍供佛及僧的法要,用盆盛五果百味及种种日用品送给僧伽的节分,其用意是在舍悭贪及孝养父母为宗旨,这个行事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其目的就变相了。”假定在天竺曾有过此节,并也有此盂兰盆经,但这个根本和今日中国的盂兰盆会的性质迥然不同,已经离这部“正典”十万八千里远了,这个行事的“变相”似乎也太厉害了!与其美其名曰“变相”,毋宁老实地说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是迎合了中国人的骨口,都是在中国诞生的东西为妙!民间所传祖灵和亡灵回来的信仰是与佛门无关的,每年七月初一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鬼出来受人间供养,此种俗说根本与佛门无关……。这到底是古来的民间信仰,不应推到佛门身上去的。

但佛门自唐代后即顺水推舟,为了适应一般人民之需要,而竟靠着这盂兰盆经为本,拉拢了民间开闭鬼门的传说,在七月十五日大行其各种所谓救度死人的祭礼了。说也可怜之极,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还都被蒙在鼓里,每逢盂兰盆会时,照例延请僧侣为亡魂超度部份佛僧虽知这种超度无用,但都将错就错,以博得生活费用,但竟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原与佛门无关,不单祖先和故人之灵不能从地狱被救出来,自己还白费一大堆心血与金钱呢!今日不少僧侣大都解释替死人念经,不是为要超度死人,而是要死者的亲友藉此更精进于佛道,以致获得解脱,但一般人民却并不如此想,既不为死人,何必要花钱请人念经呢?盂兰盆会在中国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五三八年,相传在同泰寺最初陈设盂兰盆斋,当初唐时,此法已广及官民之间。有据可查的我国盂兰盆会起源,是在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七月十五日赐盂兰盆于章敬寺举行兰盆圣会为盂兰盆会的起源。梁朝高僧宗怀说:“荆楚岁事记所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于本日举行盆会”。梁朝起自五○二年至五五七年。属南北朝皇朝,离唐代宗约有二百余年,“七月丙戍,内出戍兰会赐章敬寺,设七庙神座,书尊号于幡上,百官迎谒于光顺门,自是岁以为常。”这个七月系指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的七月––龚,佛门密教僧不空金刚着眼于景教的为死人祈禳,而于七六六年开始了为死者法会,盂兰盆会亦于是时开始。在梁朝时在佛门寺院中也许曾举行过盂兰盆会亦末一定,但根本没受人注意。直到唐朝才受太宗所鼓励,先施行于各宫观,然后才逐渐普遍于民间的,此时也许已是宋代了。唐朝的皇帝虽然对各教门包括景教祅教等在内,宽大为怀,但各教门似都已成了帝室的御用品,各教门都要为皇帝祈福。当七四二年天宝初年时,唐玄宗曾令大将军高力士到景教寺院中供奉了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等五代帝王的肖像。玄宗重儒教亦尊重祖先且亦为自已幸福,故有此举,在当时长安的寺院大概也供奉了帝室的肖像。四年后,七四六年天宝五年,密教僧不空金刚从天竺等国带来了约有五百余部的密教经论至长安后,更替佛门增加了神秘的咒术。当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时,不空在大兴寺大建道场,举行息灾增益之法事,并祈禳郡凶除灭及圣寿无疆。肃宗后即代宗,替死人祈禳的宗旨在此时业经成熟,如果没有不空金刚传来神秘莫测,多神多鬼的密教宗旨,说不定盂兰盆会不致于在中国如此盛行了。因在唐代最有势力的天台宗和禅宗的教义,都是和中国盂兰盆会的内容水火不兼容的。至于不空金刚从景教学得替死人祈禳,而后开始了盂兰盆会的学说,是极有研究价值的。要言之,我们现在或可说,盂兰盆会的祭典起于唐朝,普遍于宋代,大概是不会错得太厉害的。此盂兰盆会之始离开佛门初入中国时已过去了六百年左右据佛门说,在纪元六七年佛门入华,至少在这段漫漫的长日子中,我们的祖先是不知道什么盂兰盆会的。汉代以前当然不必说了,当然他们根本没在七月十五日请过僧侣,为自己的祖灵和亡灵超度过。

但我只是记得小时候,师兄和我一起过的“落苏节”,我们孩童们最关心的还是落苏灯。所谓的落苏灯,就是在落苏当中挖一个洞,里面插上一根小蜡烛,便成了一盏落苏灯。孩童们聚在一起,比谁的落苏大,比谁的灯儿亮,或追逐、或雀跃、或欢叫,或嬉闹,走家串户,忽有一阵风吹过,如吹灭了其中的灯儿,笑声中就会爆起一阵惶急的哭叫。其时,老公公、老婆婆们在门前空旷的场院内用香插成“天”、“地”、“福”、“寿”,等等。每个字足有桌子般大,口中不住地祈祷看“敬天”、“敬地”之类的话语。晚风中,万头攒动,似漫天星光,时有酣畅的笑声远远地飘开去,仿佛平静湖面中漾开的涟漪。夜色中弥漫着万家灯火的温馨与眷恋。因此,我们或可说,今日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是由儒家、丹道、佛门、古来民间信仰,以及其它各种传说附会等携手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从“神秘学”立场来看,也许是一种最复杂多端的祖先崇拜和亡灵崇拜的形态了。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民,连中国人也在内,为什么要崇拜祖先或亡灵呢?关于这个问题,按照近代才有的新心理学说,古代的人民对于睡眠中的梦见与远地亲友会面,以及癫瘑或是令生起失神状态的疾病,或其它的精神病患等,都信是由于肉体内的另一种灵体活动所致。古代人对于死更是觉得神秘莫测,不可思议,如不是灵体离开了肉体而是什么呢?这种种的思考促使产生了灵魂和精灵等宗旨。在原始民中所信仰的神灵的来临,神灵的感应,驱邪,和禁忌等的现象,也随着而生。澳洲的土人中相信孩子是精灵的作为所致。在中国民间流传说不孝子

第一百九十八章数典忘祖 (第2/3页)

兰盆节时,超度死灵出地狱一般,罗马教会被准许举行三次弥撒,为堕落在炼狱中的灵魂祈禳,求救。这个炼狱宗旨和我们佛门的“中阴说”十分相同,以为人在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中,被放在转轮回前的阶段中,如能予以超度,则能获救云云,但今日大多数僧侣解释成这个超度是为安慰活人,并非为死者。这个万灵节的行事自第十世纪以来,便在本尼迪克特修道派势力较强的高卢和意大利北部一带,同派信徒的家庭中举行。以后大家群起仿效,自第十四世纪以来,便被罗马教会予以公认。更自一九一五年起,在万灵节中特准可举行三次弥撒。在这天,除在教堂内有讲道外,并一齐举行扫墓,各地方均有各种不同的行事。在墓前点烛,以及烧起葶的十字架时,均令人不得不连想起盂兰盆会来了。日本东洋大学教授渡边照宏氏以为这个万灵节原非景教的节日,而是一种民间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古时的民间仪礼终于跑进了景教中,变成了种种形式残存于教会之中。

反倒是我们佛门数典忘祖了。论到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已是人人知道,似乎不必要再多说了,当古代天竺人拜祖灵或亡灵时,不像我们中国人只向着那看不见的嗑头跪拜,天竺人是先选择三位活着的婆罗门僧侣,作为祖灵或亡灵的代理人,家长将所有应供给祖灵的食物和礼物,都统统送给这三位僧侣,算是祖灵已收下了这些东西。但这三个人是被严禁再拿这些食物和自己的朋友吃喝快乐的,祭毕后,婆罗门僧侣的身上便被带有各种“禁忌”了。以僧侣为亡灵的代理人,或在祭祀时以一部份食物当归于僧侣的风俗,在世界各族裔间都有相似的痕迹可寻,也许这和并不实际从事生产劳动的僧侣之生活有关。在我国,大致在清明、盂兰盆会、冬至和死者命日等的四次外,举行扫墓祭祖。除了若干家庭天天殷勤地在死者牌位前供奉饮食外,其它大多数的家庭除在这四次外,是不祭祖宗的。除这四次以外,祖灵和亡灵似乎无须要人间烟火。不必说,中国人的祭祖主要是根源于儒家的孝丹道训与民间信仰的传说,以及中国的家族血缘关系而来,当中国进入文明王朝,儒教的“孝经”问世,儒家的孝道宗旨广被宣扬以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已渐渐进步到因思慕追远祖先而祭祖的地步了。但在若干地方,仍没有完全脱离如民俗先贤所说的害怕亡灵的观念。不管“孝经”的作者是孔子,抑是曾子,或是别人记述了孔子对曾子所讲的道等等的各种意见如何,孝经最后的一章明白地告诉了生者对于死者应尽的责任如何。“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时爱敬,生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谊备矣,孝子之事终矣。”“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但儒家虽劝人要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但并无说明亡灵现在何处,或将从何处来享受人间祭祀?这个问题只有交给佛门来解决了。

隋唐皇朝,密教兴起,佛门广行了盂兰盆会,以及推广了六道轮回、阴间地狱等宗旨后,中国人民在向来漠然的死者仪式和思亲祈福的祭祖仪礼上,更被添上了什么目莲救母,举行盂兰盆会可以拯救祖灵在地狱倒悬之苦,有教门性和醒世作用的神秘色彩了。渡边教授说:“在唐代时,密教的豪华仪式和样式输入中国,也影响了死者仪礼的样式。但由于中国人一向尊重祖先以来的葬礼,借着佛门的葬仪在很久时期未被一般化。普及于民间之时,大概已在宋代以后了吧!”中国的丹道在祖先崇拜一事上,也不甘示弱,他们也急忙地制定了“中元节”,以便和佛门的盂兰盆会争个高低?。丹道道,正月十五是上元,是赐天官紫微大帝,判断人间祸福的日子,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监察人间罪恶的日子,十月十五日是下元,是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巡察人间的日子。丹道在中元节原是举行敬神的祭典,但以后却变成了亡灵来日中元为阴生之日,以及敬鬼、请鬼和施鬼的亡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了。这大概是丹道为了适合一股人民的胃口之故。在日本,中元节是像中国中秋节般大家互赠礼物的中秋节则不赠。在中国民间所信的七月初一日起开鬼门,七月廿九日关鬼门的信仰,原是中国民间的传说,七月十三日用麻壳在门前点火迎亡灵回来,七月十六日用火送亡灵回去,起源于“周礼”。无疑地,在“周礼”中所载的几与古代其它族裔,相信亡灵要在某一时期回来,予以欢迎并送他回去一样。”

守望禅师的话语带着几分怀念:“而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民俗节日:“落苏节”,也是一个教门节日:“地藏节”。“落苏”是茄子的俗称,农历七月三十是它的节日,因其名吉祥。茄子别名落苏,《本草纲目》记载“茄,一名落苏,名义未详,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于义似通”。而宋时的《渑水燕谈录》说是因犯了钱王的忌讳,至今沪语中茄子仍叫落苏。又有说法是为了避战国时吴王之子的嫌。吴王阖闾之子腿瘸,而茄子音同瘸子,为避嫌而被吴王改称落苏。

阅读装绅弄鬼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