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

〖装绅弄鬼〗

第二百一十五章隐世八派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大家必须先琢磨:这个阴阳鱼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的?

老马:”恩……人为的?”

“好,人为的,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只要是人做的,就必然有标记或者痕迹。

大家可以去找这个标记或者痕迹哪。”老马问:”万一不是人为的呢?”

“那就没办法了。”

孔子血脉所流传的子思一派,虽然血脉传承已经淡薄,但是学术在孟轲的手中发扬光大,浩然正气呵斥奸邪是他的象征,唐朝以后的儒家派系基本都是孟氏一派的分支。先儒主以修心为主,但在后期发现了修身的重要性,因此后期的儒家特别强调养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正气”。这就是“孟氏之儒”,自然是以孟子为代表的,亚圣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门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治政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将数术引入儒家以会通天道、地道、人道,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

颜氏之儒众说纷纭,按照《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毕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医生说:”但我十拿九稳判断是人为的,就是我刚才猜测的历史……方士想反抗朝廷而设的基地给我的启发。”

所谓儒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巫祝、祭司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孔子的出现而发展成儒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止是争夺研究经费而是话语权,这个时期的选士制度也呈多样化特征。随着士阶层的崛起及各诸侯国之间空前激烈的治政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的需要使得各国君主都锐意变革图强,他们网罗人才、竞相纳士。这时即有重金招聘、设计求贤,也有贤者荐贤、献策自荐等方式。这些方式强调德行道艺兼求,但基本是和平时期重德行,战争岁月重道艺。

汉高祖十一年。这一年,汉高祖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为汉高祖刘邦所杀。次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汉高祖刘邦大杀功臣之后,做大法官感叹无人可用,于是当时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而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则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文帝十五年,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因此正式成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不久,这种察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所谓孝敬廉洁者、秀才所谓才能优秀者、明经所谓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所谓能直言极谏者等。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枢,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正如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的特科,后来又发展出文学、方正、至孝、有道、敦朴、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等。特科中,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的应举者要参加对策,按皇帝指定的策题发表对政事的见解;明经科则要参加射策,即经术考试,然后方得除授。汉代的岁举,除孝廉外还有廉吏等科。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茂才。秀才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董仲舒及门人开宗立派的儒教只是个雏形,不同时期儒家有不同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垄断上升渠道。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被举者如被发现不合标准,举主要承担责任,被贬秩、免官。察举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朝廷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举至中枢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或中枢的有关官职。崇信宦者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规定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孝廉科开始向中枢考制度过渡。借助于科举制度,董仲舒、焦延寿一脉的天人之道、灾异感应儒教走上了内圣外王的道路,严格制度,党同伐异。甚至原本属于儒家八派的其他派已被打成了异端,甚至汉儒中今经文派与古经文派也因为谶纬预言解读不同,如同笑傲江湖的剑宗气宗一样势如水火。

李医生更是如此,种种资料从脑海中调阅而出,心理学与量子力学繁复交杂,相互包含,两方面齐头并进,也许能够迸发火花。

“上次你们提及的龙潭村的阴阳鱼图,那么阴鱼眼的位置就应该是卸岭门徒的基地。”

”原来也这么猜测过,!”老马接口说:”问题是如何界定阴阳鱼的边,找不到边,怎么找鱼眼?”

李医生有点得意地说:”我就是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有点想法了。”

”什么想法?“

儒家从来不在乎流血,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早在战国时期儒家就内部分化而形成八派。毕竟孔子一生教书育人,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群英荟萃意味着众口难调,何况文无第二、武无第一。而孔子道统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儒家弟子对孔子道统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三不朽以后,儒家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韩非子》的《显学》篇开宗明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人,身为传说中古神血脉的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问学达二十次之多。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论语·子张》)的人和事。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孔子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论语·先进》)。但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认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传下来的弟子以后就形成了“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严厉地批评“子张之儒”.把他们称之为“贱儒”:“弟佗其冠,神谭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大概是认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以防护为主”,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

“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就是荀况,或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称孙卿,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治政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治术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仲良氏之儒,据《孟子“记载:“楚产也,悦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这一派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深远。而子夏并不象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发展成为西河学派,仲良氏属于这个集团,他的弟子有陈相、陈辛等,后来纷纷投入农家许行一脉,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而“乐正氏之儒”即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脉,传曾子之学。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发挥了孔子思想,儒家以孔圣之言,教化万方。《中庸章句》称儒,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大学》里的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子思把儒家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论及,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盂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可谓精诚所至,变化万千。

第二百一十五章隐世八派 (第2/3页)

第一件事就是命令羲氏与和氏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供老百姓使用。至于在各种节气祭祀日月,更重要的目的是确定时日,为国家的治政运作提供依据。要说崇拜,其实是对有规律的大自然表示敬意,日月星辰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颗棋子,有什么神性可言?

这一下就抹煞了国家层面的星神崇拜,从那时起,由于天象的规律和国家的统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天文学都被掌握在国家手里,平头百姓是没资格去搞什么天体研究的。有人说中国模因是一个早熟的模因,很早就把重心放在对人事的关注上。而早熟的模因面对教门信仰时,会尽量把它纳入整个王朝运转的体系中,将其世俗化、模因化、实用化。对天体的运行规律,同样会放在有利于统治的角度来解释。董仲舒曾经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模因,副天地也。这就是把人与天的基本元素……对应起来。一年有366天,人有366块小骨头;一年有12个月,人有12块大骨头;人有五脏,天道有五行;人有四肢,一年有四季……在董仲舒看来,天是大宇宙,人体是根据自然规律复制的小宇宙,认识自己就认识了天道,完全没有必要神化太阳、月亮这些自然规律的执行者。和希腊人异曲同工吧!

在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后,因为光武帝崇信谶纬,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都去钻研谶纬卜筮。譬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课》预言,相传为三国时期诸葛武侯于军中闲暇时推演《马前课》,预测天下大事。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卜筮一课,即起卦的意思。诸葛亮的《马前课》十四课预言非常好破译,每个朝代就一卦,这样往下排就是了。还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它很多预言书,比较难破译,因为这些预言讲历史大事,有的时候一个朝代可能有很多大事,有的朝代大事要少一些,没有《马前课》那样有规律……”。

老马本来有些不耐烦,在听得入港之后,脑中顿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同时心中隐隐有种触类旁通的意思。

阅读装绅弄鬼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