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刘备的日常〗

1.114 支渠四通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如今有水田一百五十万亩。即便再有一千万亩,刘备也能轻松育秧。

循序渐进,积水成河。才有了临乡今日的政通人和,富甲一方。

种田亦要顺从天时地利与人和,此乃事物发展的天然规律。想想看,若无从点滴开始的聚集。即便给刘备一百万亩良田,又该如何稻作?

农人何来?秧苗何来?水从何来?肥从何来?

种田,殊为不易。

不是什么人都能种好的。

一句话,脑子不全,别来种田。

容城周五十余里。可得水田六十万亩。靠近西淀的泥沼,还能圩田数十万亩。两项相加,可得水田百万亩。平曲和益昌,与容城情况类似。加上东淀圩田,皆能得百万亩水田。

此也是此次容纳流民最多的三座城池。

三座城池,横竖三里。造

通渠治水,时下能人辈出。

淀区之所以水患频发,民生艰难。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旱地不堪水患。土地屡遭浸泡,烂成泥地。旱地作物不能适应,连年减产。如钝刀割肉,故而民生凋敝。

想改水田,除了通渠,还要有足够的秧苗。

于是缺少稻苗,便成了临乡周围民众,无力改种水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育秧对刘备来说,也颇为不易。一开始只有自家百亩水田能育秧,然后举族育秧,再到十里楼桑育秧,最后到郦城、都亢二城育秧,如此层层推进,才将水田规模逐年扩大。饶是如此,一路从百亩扩增到百万亩之巨,亦用了近十年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114 支渠四通 (第1/3页)

水网可比叶脉。

叶片肥美,全靠叶脉输送养分。正如水网对水田的滋养。西淀掘鲤淀,东淀溢流淀。是两处难得的聚水之地。此水若在江南,必早行圩田。北地圩田却无迹可寻。究其原因,此处水患频发是其一。北地不曾稻作是其二。

北地稻作第一人,自然是刘备。

说起来,若不是手眼通天的张教主鼎力相助,刘备难有今日声势。一直以来,刘备总有一种感觉。张教主或许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楼桑的一切变化皆瞒不过他,便是此因。

阅读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