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刘备的日常〗

1.31 春秋决狱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核心有二:

其一,论心定罪。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精华中言道:“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盐铁论刑德亦有:“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究其意,一是“本其事”,二是“原其志”。“事”,指犯罪事实;“志,意也,从心。”指行为人的犯罪缘由及犯罪动机等主观因素。类后世“主观故意”。

其二,出礼入法。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春秋决狱”正式开启了以礼为法的“礼法时代”。后世“引礼入法”或“儒法结合”,正是“春秋决狱”首开先河。与之相对应,“引经注律”亦逐渐风行。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本不屑于诸子百家的儒家,对法家态度骤变。“法律之家亦为儒生”,更有“治律有家,子孙并世其业,聚徒讲授至数百人”之现象。

“引经注律”,今汉更是盛况空前。

“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除百万言的郑学,郑玄更大的贡献,源自“引经注律”。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

礼法和道义,孰高孰低。上升到理论高度,称之为“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之称谓,最早见于后汉书应劭传:“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一言蔽之。春秋决狱,乃是针对“无法可依”,或“虽依法但有悖于道义伦常”的特殊案件,依据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尤其以“春秋大义”来决断的断案方式。

前有“缑玉免死”,今有“赵娥免罪”。皆源自“春秋决狱”。

1.31 春秋决狱 (第1/3页)

郑玄入主蓟国太学坛,不啻一记晴天大霹雳。震动天下,影响深远。

先前,陈寔六子之中,元方季方,同为博士祭酒,余下四子各为太学博士。四少师转入王子馆后,便由陈纪等人共管太学坛。然无论从学识、声望等,诸多方面,尚无法与四少师比肩。今有大儒郑玄携门内千余弟子入学坛。

众人皆心悦诚服,亦长出一口浊气。

郑学随之风靡。

阅读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