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神医在末世

〖转世神医在末世〗

第一百四十四章 出发前的修炼(四)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学语言与活的语言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直到今天,照心理上的难度而言,学习古文与学习外文已相差无几,文言与口语两者的句子结构规律也大相径庭。

如同学习外语需

要大量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妇女写诗的传统实际上从未间断,仅在清代,我们就可以数到差不多一千位留下诗歌的妇女。袁枚是反对缠足的,在他的影响下,妇女作家形成了一种独到的风格。另一位大学者章实斋,对这种风格却嗤之以鼻,认为它对培养理想的妇女有害。不过,诗歌的写作与尽一分妻子和母亲的职责,两者并不矛盾。

16世纪末期,忽然崛起了一位人物,宣布“今人写今语”,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历史眼光,颇有远见卓识。这个人就是袁中郎,此外还有他的两个兄弟。袁中郎敢于以俗语寻常语入文。他提倡的文体曾蔚然成风,有一群追随者,自成一派,这就是有名的“公安派”(公安是袁的家乡)。

文言的使用会使文章具有一种极为干练的风格,优秀的散文首先必须能够反映日常生活,丈言则不称此职。其次,优秀的散文需要有足够的篇幅来充分显示其叙述才能,而文言则往往倾向于惜墨如金,经典作品讲究浓缩、字斟句酌、纯净和反复组织。

在古时候,读书人在科举考试时的思想已经被限制在了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之中,于是,作家只能在小说和戏剧的天地里发挥他的创造力,舒但他的自我,展示他的想象力。

如同那些一丝不苟的诗人,华夏的散文作家对每一个音节都谨慎小心。这种洗炼风格的娴熟运用意味着词语选择上的炉火纯青。先是在文学传统上青睐文绉绉的词语,而后成为一种社会传统,最后变成华夏人的心理习惯。

第一百四十四章 出发前的修炼(四) (第2/3页)

本身都很有趣。短篇小说这种形式本身甚至都没有出现,直到近十年来现代作家读了原版的或翻译的西方文学,试图写一些类似的东西之后,它才初露端倪。

无论骈文、诗化散文还是什么夸饰的散文都不是优秀的散文。它们可能被称为优秀的散文,但那是因为沿用了一个错误的文学标准所致。所谓优秀散文,须具备围炉闲谈的气氛和节奏,有如伟大的小说家笛福的文笔。而这种散文只能用一种有生命力的而非人工雕琢的语言来完成。

华夏小说与俄国小说的相似之处是十分明显的,二者都使用极为现实主义的技巧,都十分爱好对细节的详述,在叙述故事时,他们都不喜欢西欧长篇小说常有的那种主观性。虽有丝丝人扣的心理描写,但倘若要作者再由此往前走一步,发挥一下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则很困难。

儒家学说太现实主义了,使人没有多少玄虚和遐想的余地,而华夏人又是那样富有孩子般的想象力。华夏人心目中总是有一种青年人所特有的对事物的奇异感,我们称之为着魔,或者对某一种东西的痴迷。

阅读转世神医在末世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