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65章 洛阳尉王湾设宴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是的,这王摩诘虽然身处官场,但是他的内心早就皈依了佛门,他为什么要起名王维字摩诘呢?不正是从《佛说维摩诘经》得来的吗?”

“几位大师一定读过他的《鸟鸣涧》这首诗?”

“怎么不读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心鸟,时鸣春涧中。’虽是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人闲’、‘夜静’、‘花落’、‘山空’。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动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这就是一种空静境界,一种对自然的顿悟。”福禅师说。

“这就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如’。王摩诘将如此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读着这首诗,让人进入了一种顿悟的化境,这正是王摩诘诗佛一体的高妙之处。”

“王校书高论!高论!”三位大师一齐赞叹。

眼看已经到了后半夜,三位大师要大家休息了。这时候王昌龄站起来说:“不忙,我王昌龄还有一首诗作为今天跟各位的留别,题目就用《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诗曰:

“鞍马上东门,徘徊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官员们和和尚们连声赞叹好诗。

王昌龄接着说:“这样看来,自心迷则愚则凡则是众生,自心悟则智则圣则是佛。由于自性‘觉体圆明’,体性不二,是一个包罗万有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用智慧观照成佛,得即全体,所以利根之人对于这一纯全之理的体悟,只能顿了,不容阶次。所谓顿悟,即指突然理解、体认、领悟佛理,而无需长期的修习。”

“看来王校书对佛理钻研颇深,对禅宗要旨切中要害。只有顿悟修佛,才能够实现人人修佛,人人成佛。如果修佛要经过长期修炼,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呢?至于成佛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禅宗提倡顿悟修佛。”

“按照这种理论,修佛也不一定进寺院当和尚,也免去了各种佛门戒律,所有常人都可以修佛,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的最大优点,几位大师,是不是这样?”

“正是这样,王校书说到点子上了!”三位大师齐声说。

“几位大师跟王摩诘交往甚密?”王昌龄问。

第65章 洛阳尉王湾设宴 (第3/3页)

“北宗”。

唐中宗即位,神秀住洛阳六年,于神龙二年在天宫寺圆寂,谥大通禅师。

当谈到禅宗的一些主要佛理,王昌龄问道:“两位大师,据俗家弟子王昌龄理解,‘顿悟见性’是禅宗的主要内容?”

“对呀,‘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大照大师回答道。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