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82章 王县丞江宁任职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秦汉时期,改金陵为穆棱。东汉建安十七年,孙权又改秣陵为建业,意思是“建功立业”。

王昌龄还同同李棹、胡大、郭司仓、李评事、李五、张折冲几位官员来到县府东南部的城郊,那里有闻名天下的南朝陵墓石刻群,分布在道路旁边和田野里。王昌龄问官员们石刻有多少处多少件,官员们告诉王县丞,南朝陵墓石刻共有一十九处,四十三件。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县丞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王县丞那些关于教育的论述真是闻所未闻。

全县三级干部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王昌龄忙起来了,带着田主薄和几位参军、掌书记、师爷以及一些乡村官员亭长、里正、村正等,在全县三十多个乡镇跑来跑去,忙得不可开交。

王昌龄虽然工作忙,但是这江宁乃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文物古迹很多,王昌龄也利用寻假日邀上几位官员到处走走,欣赏江南风光,浏览文物古迹。

这天,王昌龄同李棹、胡大、郭司仓、李评事、李五、张折冲几位官员来到城西的石头山上。只见用大块巨石堆叠而成的一丈多高的石墙沿着石头山蜿蜒起伏着,看起来就像一条灰色巨蟒围着石头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圈拱卫着一座灰色的城堡,显得是那么古老而雄奇。面对这座孤老的城堡,很容易把精通历史的人们带入一千多年前的往古岁月,让人们感受这座古老城堡所经历的历史沧桑。

官员们说起有关石头城的故事。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威王在这里筑石头城。由于石头山又叫金山,根据山和陵是同义词,于是把这座城堡命名为“金陵”,并且在这里设置金陵邑。城内除了做军营使用,还设有石头仓、石头库,用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又在石头城南面建烽火台,作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年间,修建了一座“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第82章 王县丞江宁任职 (第2/3页)

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

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书院的教学研究和学风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第二是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第三是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王县丞最后说,江宁是南方重要都市,教育应该办好。怎样办好呢?目前就是要按照皇上的指示,在各个乡首先办好一所学校,这是眼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待学校都办起来,教育有了一定基础,到那时候再考虑在县府设一两所书院。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