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

〖中华无敌前传〗

第六十六章: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的雏形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被命名为ZJLC-1型的履带式系列装甲车,虽然在20年便制造出了样车,但在测试中发现其故障极多。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将问题逐个解决,但性能仍差强人意。最初的ZJLC-1装备了四川内燃机公司研制的CN-19型6缸汽油机,虽然设计输出功率可达210马力,但实际上,故障繁多,且功率最高也没超过18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按我的要求,所有装甲车辆都被设计成车族形式,以方便在一个基本型的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功能的车型。由于轮式车辆相对履带式车辆更简单一些,所以仅用了2年,被命名为LZC-1型20年式的轮式装甲车辆就研制成功。这种轮式装甲车采用4-4的驱动形式,由于动力系统的小型化还无法做到,所以采用了发动机前置,驱动系统后置的方案。

一根长长的驱动轴从前部的发动机延伸到中部的主驱动器并延伸到后部的驱动桥上。为了使车身高度降到不影响车辆机动性的要求上,不得不在车体地板中央隆起,结果使整个车身内空间非常狭小,其载员舱内只能搭载6名士兵,如果装上双人制炮塔,其载员舱甚至只能勉强挤下3个人。

发动机采用的是一种6缸汽油机SQF-119G型,属法国产品的中国改进型,由绥定机械集团动力系统公司研制,www.44pq.com,功率为162马力,变速器也是由绥定机械集团研制的,有5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车体采用了由攀枝花钢铁集团特种钢公司研制的高锰钢钢板,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同时经过表面硬化处理,因此拥有较好的防弹性能。车体前部装甲厚15毫米,并有70º;的倾斜角,www.44pq.com。车体两侧及车体后部装甲厚度为10毫米,车体顶部装甲厚度为8毫米。车体顶部有可向上打开的舱门,车内士兵中探出身射击;车体两侧和车体后部开有观察孔和射击孔,且车体两侧和车体后部都有舱门供载员上下。驾驶舱较小,只能供驾驶员一人操作。

LZC-1型轮式装甲车还有一个型号:装一座25毫米机炮双人制炮塔的步兵战车型。该炮塔装一门25毫米JP-25/65型机炮,这种机炮射速为150发/分,发射穿甲弹时,可在500米内穿透30毫米厚的均质轧钢装甲。乘员增至3人,但载员却减少到3人。

LZC-1型20年式轮式装甲车全长:www.44pq.com,车宽:www.44pq.com,车体高:www.44pq.com,车底距地高:www.44pq.com,战斗全重:www.44pq.com,最大公路速度为62公里/小时。越野性能相当不错,最大爬坡度为29º;,最大侧倾度为16º;,www.44pq.com,www.44pq.com。这种轮式装甲车问世后,由于性能相当不错,且结构简单坚固,不易损坏,受到部队欢迎,予以大量装备。从1921年开始生产,当年便生产了3200余辆,到1925年底便已累计生产了33720余辆,广泛装备于各军兵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机械化和装甲部队的建设。

第六十六章: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的雏形 (第1/3页)

早在18年,我就组织过一次“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的模拟对抗。这个所谓的“机械化”部队不过是将当时铁血军少得可怜的一些汽车加装铁皮充作装甲车,主要炮兵武器也用汽车拖挂。由于汽车数量不大,所以,我只组织了约一万人的“机械化”部队。与之对抗的是两个师的骑兵共约34000人。

模拟双方在野外发生遭遇战,结果不用说,骑兵部队被很快击溃,而在逃跑时又跑不过汽车,被全歼。作为骑兵部队的主帅龙战天一直就青着一张脸,我的脸色也不好看,搞什么嘛,装甲力量集中使用的基本原则都没有。不过还好,对付的是骑兵,其防御能力本就非常薄弱。模拟对抗结束后,加上亲眼目睹日本战列舰强大的战斗力,终于使龙战天这个迷信精神意志是主要战斗力的家伙彻底成为了一个火力至上者,同时,装甲部队强大的机动力也让他甚感兴趣,并坚决要求成为装甲部队的主官。

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我也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在龙战天每天“贴身”紧逼下,以重庆兵器工业集团为首的包括几家特种钢铁厂、汽车厂、拖拉机厂组成的装甲战车研制小组不得不立即投入研制中。

这个小组从一开始就按照我的意思研制一种轮式装甲车辆,一种履带式装甲车辆和一种坦克。在将草图拿来向我汇报时,我一看当时就差点暴走!除了轮式装甲车辆外,履带式装甲车辆和坦克都采用非常老式的过顶式履带!我咆哮着将草图扔了回去,冷静下来后我不得不再一次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将现代社会中所了解的装甲车族过滤了一遍,再画了一些草图交给龙战天。

阅读中华无敌前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