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天下

〖谈古论今话天下〗

诸葛亮《出师表》/何永旗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蜀的主要问题,在将领和官员身上。诸葛亮死后,蜀就只有他的弟子姜维,在扶持刘禅了!后期蜀国,已经没有什么大将了。

从治国来说,现在蜀休息养兵,安抚百姓是上策。不要劳民伤财,要知道虽然魏、蜀、吴,三国已成定局,但因为各自将领、官员的素质不同,这反应在国家层面,就是强衰了。他们还是处于一种,隐形的互相制衡当中,诸葛亮看到了这里。

虽然此时的蜀,是国泰民安!但这只是暂时的。在不远的将来,魏很有可能攻打蜀,最终蜀国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出征岐山,肯定是诸葛亮的主意;他想保住蜀国的长治久安,这是诸葛亮西征岐山的,主要原因。

此时“魏国”依然是蜀最大的威胁,注意!魏国此时,并没有要进攻蜀的打算,它还是选择休息养兵。魏国,并没有什么大的军事动向。

三国,魏、蜀、吴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它们各自,都在稳定发展阶段,都在各自强国。显然,如果此时诸葛亮不西征岐山??——那是完全可以的。

也就是说:此时诸葛亮西征岐山,在当前,是没有必要的。是不是说:诸葛亮算错了?不是;他看到了不远的将来,也就是十年以后,将会发生的事。

对蜀国的刘禅,和吴国的孙权来说,他们两家、只有十年的发展期限;十年以后,魏国将会吞并蜀和吴。这是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象!其实也很可怕,诸葛亮心中充满了忧虑。虽然现在蜀还很太平,但是十年以后,就危险了。可怕的是:此时,蜀国上下还浑然不知,他们还在歌舞升平中享受着安宁。危机在十年后将会出现,诸葛亮看到了这里。要知道,诸葛亮也老了!再等下去,这个败局就无力更改。诸葛亮西征岐山,在当下没有必要!诸葛亮,害怕在他死后,蜀国的灭亡成为定局。他想改变这个十年以后的局面,这相当于在“赌”!不过诸葛亮也没有别的办法,他心里充满了不安。

如此看来,刘备死后,三国形成了鼎的立态势。但是三家中,魏国还是最强大!也就是说:“蜀和吴,是勉强才形成了鼎立这个局面。它们已经没有,和魏国再打一场战争的实力了”。

我们来对对比一下,看看早期三家和现在的魏、蜀、吴,有何不同。用来发现,当前蜀和吴存在的危机……

早期,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其实自己的实力不大,他只是占了师出有名的机遇。不得不说,曹操很厉害!能在董卓的势力下存活,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曹操显著特点是“会用人”,所以他手下的军师将领,才多起来的;曹操是爱“多疑”,但他也有优点,论功行赏曹操做得到。不管怎么说,曹操还是爱将惜才的,肯为他卖命的人,也很多。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代管了蜀国一段时间。刘禅登基后,蜀国大小事务,也是先征求诸葛亮的意见,然后再施行颁布。

此时,并不是说蜀国没有矛盾,而是诸葛亮把矛盾,都压了下来。这样看来,刘禅作为后主,只是听从诸葛亮的意见,真正拿大权的,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忠心于,刘备的恩遇!他专心治理蜀国,没有私心。刘禅呢?刘禅敬重诸葛亮,这也是真的;只是长时间这样下去,刘禅总有受制于人的心理负担。

从三国此时的局势来看,魏、蜀、吴,三家已是平稳的局面。接下来,各自开始治理国內民生,这样他们就能各自兴盛,并维持制衡的态势。

从地理位置看,蜀国谈不上富裕!但强兵,绝对没有问题。蜀国这里土地相对肥沃,形成一个制衡魏国的态势,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官渡之战,曹操都自叹!论兵力和实力,我不如袁绍,但是我却打赢了官渡之战。这不得不说是曹操的一个奇迹!官渡之战,曹操打败,就要趴窝了。

假如曹操战败,绍就会乘胜追击,直接打到洛阳,然后学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时,曹操只有逃的份。袁绍论封赏,他没有曹操那么干脆利落。袁绍的实力,来自“地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葛亮《出师表》/何永旗 (第1/3页)

诸葛亮《出师表》/何永旗

【解读•何永旗】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总共有两份;它分为前后两篇;一般认为《出师表》只有一篇,就是诸葛亮出征岐山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荐书。内容主要提到了,在诸葛亮出征以后的这段时间,如何治理蜀国。

出师表,反应出了魏、蜀、吴,当中蜀国,所面临的内部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刘备死后,危机就一直存在。

阅读谈古论今话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