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清不对劲

〖这个大清不对劲〗

210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分封制度,留下了太过恶劣的苦果,导致后续的王朝都对建立中央直辖流官统治情有独钟,宁愿花费巨大的成本,也要建立流官统治。

当无法支出成本时,宁愿不继续对外扩张,也不采取分封体制。

其中的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列出了那么多不征之国,不是因为仁义道德,而是朱元璋知道继续扩张下去,朝廷很难支付高昂的流官统治成本,干脆停止扩张,全力对付世仇北元,还能树立‘好国’的正面形象。

明朝的扩张不是主动停止,而是被迫停止的。

这次打下阿富汗地区,康熙帝又抓到了不少印度俘虏,陆陆续续都送往撒马尔罕,充实包衣奴才的队伍。

在康熙帝的征伐战争中,八旗大爷的阶级正在逐步恢复。

而且因为汉人、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沦为了少数族群,互相之间的隔阂正在渐渐缩小,这里面也有康熙帝拉拢汉人和蒙古人的元素。

反倒是回八旗,倒是有点像大清还在东亚汉地统治时期汉八旗的政治地位。

别看大清现在直接控制的地盘只有撒马尔罕和喀布尔周边地区,但大清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充到里海东海岸!

而同时期其他世界性强国,领土地盘那么大,国力却未必能比的上明朝,原因就是因为其他强国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莫卧儿王朝麾下也有分封体制,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的祖辈,也来自于中亚,自然继承了中亚的分封传统。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世界各国,封建才是主流,中央集权的国家反倒不多。

封建时代说白了就是分封时代,这个时代通讯和交通太过落后,一个国家想要扩张领土,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带很难建立直辖统治,所以分封是最节省成本的统治手段。

只要中央始终保持着碾压级别的军事优势,分封出去的封疆大吏一般都不会反叛。

东亚的中原王朝,之所以反感分封制度,主要是唐朝时期留下了一个反面教材。

回八旗中有不少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还有少量的波斯人。

只不过大清的势力范围内,主要依靠分封制度,并没有彻底打破原本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

这跟中亚地区的地方传统势力投降太快有关。

中亚地区的地方势力投降康熙帝,不光是因为大清军力强盛,更重要的是康熙帝打算带着大家南下打印。

中亚地区谁不知道,打印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汉八旗的战斗力略高于蒙八旗,但汉八旗骑兵比例较低,在平原地带开战的用途还不如蒙八旗。

不过汉八旗和蒙八旗的战斗力都要高于回八旗。

就是因为回八旗的组织度太过散乱了。

除此之外,回八旗没有自己直属的包衣奴才,而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都是有包衣奴才的,以家庭为单位,包衣奴才的来源则是大清肆虐中亚的时候抓捕到的俘虏。

不过大部分包衣奴才都被留在撒马尔罕了,被那些八旗家眷看着,帮着种地。

谷碉

如果不是莫卧儿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挡住了大家打印的道路,中亚的强盗们早就南下了。

阿富汗地区是莫卧儿帝国的北边门户,拿下阿富汗地区后,莫卧儿王朝的屏障就被打开了,接下来就是进入印度北方的腹地!

而喀布尔的陷落,也让印度北方的军事统帅们得知了大清这个强敌。

阿米尔汗败得那么惨,大家想不知道都难……

210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第2/3页)

都统这类高级将领是康熙帝的自己人,也就是满八旗出身外,下面的各级军职都是根据那些投靠者带来的军队计算的,并且互相不干涉。

所以,回八旗的建制看似跟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一样,但实际上回八旗是非常松散的军事结构。

如今康熙帝南下,将原本的八旗随军家眷都安置在撒马尔罕地区,并留下了近半的满八旗军队守护,带来的都是纯粹的军队。

这里面满八旗不算,因为康熙帝一直把满八旗当做督战队使用。

阅读这个大清不对劲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