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毕竟这种争执只是暂时的,很快新鲜感就会过去,而变法的真正目的,也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岁月,逐渐展露出来。

而且,姜星火相信,只要自己在,变法就永远不会停止,并且会越来越壮大。

这就足够了!

——————

坐在马车里,姚广孝不住赞赏地看着姜星火。

在姚广孝眼里。

姜星火,就是打破桎梏的人。

在这个历史的时空里,他将嘉隆万大改革提前了上百年让世人见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使得世间再无正面阻拦变法的人存在,即便是大皇子朱高炽,也不能正面反对变法。

变法,必将在大明的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直到达到历史的顶峰,甚至走向未知之处。

“今日之后,大势成矣。”

“我的目标,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什么。”

姜星火微微颔首,眸中闪过璀璨精芒:“不仅仅是世俗,包括儒释道的这些精神上的‘天外之天’,这些天理仙佛鬼魅之境,统统要为变法让步。”

“终有一日,新学便是这天地间的精神主宰。”

“而我们的学说,亦将发扬光大,学术界将重归争鸣。”

“我不敢说天地间唯新学独尊,却也有信心带领天下人超脱三纲五常的束缚。”

“你们可愿随我一起?”

姜星火看向了马车里的姚广孝和解缙。

——————

太学之会的结束,也预示着变法新阶段正式宣告开始,在这个变法新阶段进行的过程中,不少人注定都会受益匪浅。

时代的浪潮,会拍死一些人,但同样也会有一些能够敏锐地捕捉浪潮走向的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外地的大儒们在永乐二年的春天,开始纷纷离开京城。

这场太学之会的余波,也会由这些大儒的离开,以及马上进行的科举举子的流动,彻底从南京这颗大明帝国的心脏,蔓延到整个帝国。

孔希路暂时返回了衢州,出门一趟的杨敬诚则要返回陕西,曹端要回河南一趟随后再回来,高逊志则是要回徐州老家,在扬州和徐州之间讲学一阵子,挂冠而去的胡俨,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如今朝中官员籍贯比例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被重重迷雾遮蔽着双眼的人们,并不能看清楚“势”的本质。

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英雄也能创造时势。

姜星火,就是真正能造“势”的人。

但是,即便这个世界有姜星火,变法的过程同样注定是不顺利。

只不过姜星火的能力太过强大,对于变法的种种桎梏,以一己之力,实现了逆转旧“势”。

姚广孝点点头,眼中带着欣慰:“能将新的思想提早让世人知晓,对于变革的帮助,绝对是巨大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个朝代变法都有先例,几乎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登基之初,都会意图改变,想要振作,而变法就是这么产生的,可不是所有的变法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部分的变法,都是半路夭折的。

一开始,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保守势力是都不曾想过要进行改变,他们也没有动力进行改变,所以直到发生某些剧烈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保守势力就会阻止变法。

正是因为这种历史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觉得“变法难以成功”的观念,很多人都不看好变法,即便看好变法的人,觉得在变法的过程中,应该是顺势而行的,而不应该去对抗“势”。

胡俨和杨士奇的表情瞬间僵硬,沉默不语。

太学之会这件事情,本身的过程是秘密的。

但是结果既然如此,一定是要公之于众的。

不过,胡俨绳和杨士奇等人都是读书人,自诩为君子。

而现在,姜星火把这层窗户纸挑开了,直接把这个问题摆放在台面上,摆到他们面前,就算不承认,也不行了。

“怎么样?我今日的发挥。”

姜星火笑眯眯的,丝毫不谦虚。

他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如今直面挑战,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合该乐呵乐呵。

就像是刘皇叔的那句台词一样,“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今日之胜,酣畅淋漓。”

用江湖话说,这叫“立棍”了。

而以胡俨为代表的反方,本体论上自然是一败涂地,本体论牵引着心性论,也是勉力支撑,虽然可以嘴硬坚持不认输,但胡俨是醇儒,他没那么厚的脸皮,所以他认了。

因此,太学之会,姜星火算是取得了整体胜利,而心性论上有些东西或许还有争议,还有不同见解,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经历了前后数次论战,变法在思想上的争辩,也就是要不要变法、变法的法理性何在、变法对世风学风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这些问题,今日算是彻底做了一个了结。

从此以后,在思想界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后续余波,定然依旧是争论不休的,但已经不会对变法造成太大的阻碍了。

“国师。”

国子监司业王允绳脸色难看,低声欲言又止。

姜星火却挥了挥手,打断他的话头:“总该是有个结果的,至于是非曲直,便由天下人评说便是了,正如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一般,这也是一桩公案。”

他站起身,环视了一圈,朗声道:“现在,诸位还有异议吗?”

底下鸦雀无声,没有任何人吭声,所有人的视线都汇聚在孔希路身上。

只要军权在他这边,那么思想界的任何动荡,其实都不足为惧。

动用武力是下下策,但不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可被选择的选项。

“那今日的太学之会。”

姜星火继续开口,眼睛里闪烁着锐利的光辉,语调铿锵有力:“所有对话论述,便由内阁负责记录的翰林们整理,明日以连载的方式登《明报》,传之天下。”

这话一出,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孔希路却只是捻须道:“为学之道,教人之法,君子有节,和而不同。”

前八个字,还是用的“鹅湖之会”的主旨,即理学的朱熹和心学的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争论的核心辩题。

而后八个字,则是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引申出来的,其中的寓意就是,“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熹被气的拂袖而去,双方不欢而散,而今日太学之会,孔希路希望不管最终观点、意见如何,世人又如何评说、解读,但与会的诸人,基本都是当世大儒,最起码的君子风度,是要保持的。

这十六个字,算是给这次太学之会盖棺定论了。

以姜星火为代表的正方,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心性论上独树一帜,从此以后算是自成一派。

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 (第2/3页)

,都得给予十足的尊重。

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也肯定清楚,一旦失去了统治力量的帮助,任何优秀的理论都无法被推行下去,所谓的学术,也仅是空谈。

更别说,现在是乱世刚刚结束。

一切,必须靠刀枪说话!

阅读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