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金华学派也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接。

派后辈子弟研究新学,就是他下的一手棋。

与此同时,浙江金华靠近宁波,把部分财富投入到海洋贸易,也是一种策略。

为此,汪与立甚至把自己的亲孙子都留了下来。

在他看来,汪守信是他最杰出的后辈,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只要按部就班的培养,将来的成就必然远远高过他那没什么资质的父亲。

“因此,决定先从太仓库中调拨出对应的预算,进行浙江的商道建设,从宁波开始。”

“另外,还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城池建立一些学校,并且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先生入驻,负责教授学生,传播新的思想。”

“国债的发售,以及货币的回收,都要加大力度。”

“这一步一步走下去,变法才能逐渐形成规模,而我们,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姜星火一条条命令下达,很快就有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各部门的官员去对应执行。

而他则是继续思索接下来的变法事宜。

“变法,不单是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更是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不管是官员,还是民众,必须要做到思想统一,只有这样才不会引来祸端。”

“当然,在变法的背后,还有一个艰巨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将变法深入到基层。”

“也就是,皇权下乡。”

(本章完)

这种亲自宣传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顺便,还帮显微镜卖脱销了。

眼见为实的最佳效果,就是这种学说的真实性,真的能被肉眼看见,这种无与伦比的亲身参与感,是过去理学的气本论不能提供的。

毕竟打坐运气,实在是太过于看个人资质了,或者说,太过玄学了。

同时,在思想上的论战落幕后不久,姜星火便开始布置下一阶段变法的事宜,不过他所考虑的并不仅仅是如何变法,而是变法之后的一些措施。

“变法的核心是钱,而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钱财支撑的。”

首先,自然是派遣和提拔一些思想上亲近新学的国子监官员,让国子监这个拥有近万读书人的大明思想主阵地,能够受到自己的掌控。

其次,就是严肃国子监的纪律,读书人忧心国事可以,但有些东西,尤其是最根本的进学,是不能被耽误的。

最后就是招募学官的同时,也会招收一批新的国子监学生。

科举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未来官员的培养上,科举、国子监、行政学校,是要三头齐头并进的,哪一方面都不能落下。

除了这些,姜星火还亲力亲为撰写文章登报,并且参加了不少士林中的集会,借着太学之会的余威,宣传自己的新学学说。

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或许以后没有这种更好的位置,或许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事情都说不定,但对于胡俨来说,此时抽身离去,是他自己最好的选择了。

一场太学之会,胡俨竭尽所能,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不是他太弱,而是他的对手,实在是太过强大。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大儒,现在都可以说:输给别人丢人,但输给姜星火,真的不丢人。

太学之会以后,姜星火在思想界的历史地位终将与北宋五子持平的说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了。

因此也可以看出,虽然不确定结果,但汪与立对变法的期待也是极大的。

这也是为何汪与立会亲自赶赴南京,并且与姜星火又私下商谈,为以后的事情做准备的原因,若是他能够表现出必要的态度,那么后面的事情其实很顺利。

姜星火自然清楚这一点,但也格外谨慎。

思想界中,很多学派的很多人,譬如金华学派汪氏、关学杨氏,这些家族,都给他推荐了不少子侄进学,学新学,而姜星火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有所筛选和取舍。

实际上,太学之会刚刚落幕,姜星火他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汪与立嘱咐的事情,自然就是金华学派的改变。

船小好调头这个道理,不适用于家大业大的金华学派,而且金华学派转投理学上百年,这一下子改换门墙,也实在是太过难看。

更何况,眼下的局势虽然明朗,可变法最终的成败,在汪与立眼中,还是未知之数。

但不管怎么说吧,金华学派为了传承下去,都必须做出改变。

在汪与立看来,目前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姜星火的新学代替程朱理学,成为大明的官学。

随着时间的流逝,姜星火一定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当世第一人,哪怕是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反对者,也必须要捏着鼻子认了。

这就是硬实力。

不久后,前礼部侍郎、总管翰林院的翰林学士董伦,在永乐二年的二月,于家中安详地离世了。

这位被士林尊称为“贝州先生”的老人,在遗言中,灵柩没有选择归葬祖籍山东,也没有选择世代居住的宛平,而是选择了归葬于河北贝州(大名府)。

董伦作为翰林院长官的时候,带出了很多学生,而他的门生里,以解缙最为出名。

而且,胡俨在离别前,也对王允绳说了些掏心掏肺的话语。

胡俨觉得,眼下庙堂里斗得正厉害,很多人既有可能短时间内骤升高位,也有可能随后就跌落深渊,被摔个粉身碎骨。

所以,与其在这种暴风眼里坚持,还不如抽身而去。

范仲淹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风浪太大,有时候去江湖里钓钓鱼,等风浪平息了,有这份心气了,再回来也不迟。

毕竟,在江湖中养望,同样也是一种策略。

解缙听闻董伦去世,悲痛不已,是真的悲痛不已,不是装的,这世界上对解缙好的人不多,能欣赏他的才华的人也不多,董伦算一个,姜星火算半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董伦是他的老师,而姜星火比他强,都不嫉妒他,其他人则大多跟他难以相处。

想起恩师在太学之会前对自己最后的帮助,本就虚弱的解缙急火攻心又病了一场,上书以恩师如父的理由,请求为董伦守孝。

朱棣没批三年,给解缙批了三个月假期,并且给了他去北京的任务,解缙随即坚持跟董伦的家人一起,踏上了护送灵柩返回北方的道路。

而金华学派的掌门人汪与立,在参加了董伦的悼念活动以后,也是准备返回浙江金华。

他在离京返回家乡之前,特意叮嘱了一批族人和门人留下,有的去国子监进学,有的则去大明行政学校,务必将他嘱咐之事落实妥当,不可留下遗憾。

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 (第3/3页)

高的江西。

号称“天下第一书院”的江西九江庐山上的白鹿洞书院,给他发出了接任山长的邀请,胡俨如今已经名满天下,他并不眷恋权势,索性选择了辞官回乡,著书立说。

国子监的祭酒,由王允绳接任。

王允绳也是名声在外的大儒,但他的性格,并不如胡俨这般刚直,更为庸弱一些,虽然有自己的立场,但很容易受到强势权力的左右。

阅读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