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07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结果追封仪式还没举行呢,赵元僖宠妾张氏就被赵二以僭越罪绞死,张氏父母墓皆被捣毁,全族流放。

赵元僖的追封太子仪式也随即被叫停,改为一品卤簿埋葬,开封府中被连带追责免职的官员更是一长串。

以上是正史当中对赵元僖事情的记载,其中显而易见有很多含糊不清的地方,疑云重重。

而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当中,则是蜻蜓点水式的补充了一个野史流传的说法:

“又言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赵元佐不喜欢他。

赵元佐是赵二的嫡长子,根据史册的零星记载称,赵元佐从小英武睿断而且外貌酷似老爹,因此异常受到钟爱。

出阁之后不仅早早带在身边,更是将居所直接迁到了东宫,方方面面皆按照储君的规格培养,只差一封册立太子的诏书。

但可惜的是赵元佐虽然在外貌上跟赵二很像,但在心肠上反倒远远不如。

作为赵二的嫡长子,他自小就与叔叔赵廷美十分要好。

根据这句话来看,赵元僖似乎从暴死变成了误食毒药而死,再联想到同样死的不明不白的李煜、钱俶、赵匡胤等人,很难不让当时的文人浮想联翩。

而关于赵光义对这个儿子死后为何前后态度相差那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后人有猜测赵元佐实际上是因为眼见了老爹的种种苟且之事对皇位畏如蛇蝎,故而装疯卖傻,不过这个说法缺乏具体证据,只能暂且搁置。

赵元佐被废了,接过了储君之位的赵元僖也没逍遥几年。

雍熙北伐七年后,赵光义死前五年,二十七岁的赵元僖暴死。

不出意外的,赵元僖之死也属宋初疑案之一。

赵元僖死的突然只是其一,赵匡义对这个儿子也是很喜欢,想要在葬礼上追封太子。

而从赵二开始对赵廷美动手之后,赵元佐更是屡屡为叔叔求情,惹得赵二分外不快。

不过此时父子情分尚在,赵元佐虽然不能让老爹放过叔叔,但让帮凶赵普麻溜滚蛋还是办得到的,这也是赵普宰相当了两年就再度外放的原因所在。

外放三年后,雍熙北伐轰轰烈烈的开打,外调武胜军的赵普也一直关注着战情,眼见战事一度迁延,赵普便给赵二上了一封《班师疏》劝说赵二撤军。

赵二是肯定不会听的,结果就是雍熙北伐大败,宋廷内外交困局面危急。

这种情况下赵二亟需一个背锅侠……啊不,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来力挽狂澜。

另外在赵廷美案当中倒了大霉的还有前宰相卢多逊,不仅一撸到底还被发配崖州,这位便是赵普的前政敌,排挤迫害赵普的就是他。

因此不管怎么看,金匮之盟事件前后赵二和赵普的各取所需味道就非常明显:

你帮我杀政敌,我帮你诬宗室,合作相当愉快。

《宋史》对此的评价是“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

不过金匮之盟换来的相位屁股还没焐热呢,赵普就被第二次赶出了汴梁,这次的原因倒是相当简单:

此时赵普因《班师疏》的先见之明在宋廷中广受赞誉,而且储君赵元僖也力劝赵二召赵普回来背锅。

于是已经六十四岁的赵普三度拜相,回来给赵光义挡枪子儿来了。

等等,到这里可能会有观众姥爷疑惑,前面储君不还是赵元佐么,怎么此处变成赵元僖了?

这件事儿倒也简单,赵廷美忧悸而死的消息传到京都之后,赵光义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而他的嫡长子赵元佐则是心中一根弦儿终于崩断:“廷美死,元佐遂发狂”。

另外,雍熙北伐的前一年,赵二为贺重阳节召子嗣同乐,发疯的赵元佐以被冷落为由纵火焚宫,直至次日天亮烟火未熄,这等事情自然是瞒不住赵二的,由是赵元佐被废,贬为庶人。

第407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第2/3页)

匡胤之死带来的余波也依然没有彻底消散。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宋太宗一朝后半程的关键人物:赵普。

根据史册留下的只言片语来看,赵廷美从谪居洛阳到远迁房州,当中主要的出力的人物就是赵普。

比如知开封府李符上表说赵廷美丝毫没有悔过之心这件事儿,就是赵普在后面唆使。

阅读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