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谈

〖先秦百家谈〗

行道立身,人道之行,天道之显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再换句话说,考试是为了检验学习,但是不考试好像就没有学习一样。

这其实有点倒果为因的意思。

道德经里说,智慧出,有大伪。这其实就是一种大伪,忽略了事情本来的意义,而突出其表象,这其实不是愚蠢,恰是人们聪明的过了头,所以不得不这样。

好比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本身考试是检验学习的,但是应试教育却把学习当作次要,而以提升考试分数为目标,从作弊打小抄到各种题海战术,考完试以后你再问,就发现啥都不知道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聪明过了头的表现。

但是话说回来,大家都这么聪明,如果不用强硬的手段来检验,那又失去了公正,就好像我们今天如果不再高考了,那又用什么来检验学习成绩呢?这样做又失去了公平。

仁这个词,非常的大,可以说儒家的核心就是围绕仁开始说的,如果从儒家的角度来讲仁,就很复杂了,所以我决定从道家开始讲仁。

很多人在简单的接触了道家或儒家之后,往往都认为道家是否认仁义礼这些儒家思想的,其实这样简单粗暴的说道家否认,是不正确的。

老子在历史上是周守藏史,见周之衰乃去,这个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置,周敬王四年周王朝内乱,继位周天子的是周悼王姬猛而他的哥哥姬朝是庶出,没能继位,因此发动兵乱。

失败后,烧毁了周王室的典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伤,因为至此,周以前的经典,除易和诗以外,就没有再保存的了,上古时代的秘密由此而终,因为古人著书不易,所以大部分都是孤本,周王室的典籍又最为丰盛所以几乎是没有复制本的,像易,诗这些一个是历书,一个是口耳相传,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里又是一个很大的断章取义之处,而且这里不是现代人断章取义,是古代人断章取义,这一段说父母去世,痛哭流涕,没有做到应尽的礼,说话都不正常了,穿的衣服都黯淡了,听到好听的也不会开心,吃到好吃的也不觉得好吃,这是哀戚之情。

也就是说这种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三天一定要吃饭,不吃饭就伤身,不能因为死人而伤及活人,为父母守丧,也不要超过三年,以表示要有个度。

结果这句话在后来,就变味了,父母去世表示一个人是否孝顺变成了一个固定标准,穿衣服一定要素色,不能化妆,不能从事娱乐活动,甚至三天不能吃饭,守孝要有三年,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

和原意完全是两个意思了,古人熟读经典,其实大家都知道经典的意思,但是大家还是得照着这么做,不这么做就显得自己不孝了,这其实挺讽刺的。

这个说法好比,青春期有逆反心理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不要太过头,结果呢就被人当成青春期如果不逆反就不是青春期了。

行道立身,人道之行,天道之显 (第2/3页)

持废黜的,这也是刚刚说的高位而骄。

这三件事做不好,即使给父母最大的物质生活,也不能说是孝。而这几者,恰恰是一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所处位置,可见在儒家的孝,不是愚孝,而是伴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才是真正的孝,而不仅仅是对父母言听计从。

如果父母做了错事,是要加以劝诫的,如果不能阻止,这也是一种不孝,可以说在早期儒家,孝是非常灵活的。

孝经最后又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