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谈

〖先秦百家谈〗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而从宗教也就是神化的角度来解释则不同,圣的言量是周的,因明学把思考分为几种,非量,比量,现量。其中非量是哲学思想的由来,非量是源于对比的,对比就是相对的,对比对的才有对的,对比错的才有对的,而这种思维往往又是建立在社会学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脱离人类本身,对比就不存在了,而圣言量是超出凡夫测度的,也就是建立在开悟和解脱之后的经典,所以无论佛教道教,甚至儒教,在一开始并不提倡解释经典,而是认为应该先通读,不停的读背,当达到一定程度,开始逐渐接近圣的境界的时候,那种最贴近灵魂和圣境的言论就会慢慢的理会。

而用言语的解释往往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是随缘法的出现而解读,不同的缘境,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已经不是贴近经文原意了,而是贴近时代的意思。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要说的重点是两个,一个是妙,另一个是徼,还有一个字就是观,这个动词,观这个字该怎么理解?

一般来说,观这个字是理解为看的动作,观看观看,那么这里能否理解为观看的观呢?其实是可以的,但是却并不完全。

说文解字里说:“观,谛视也。”易经里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粗来看都和道德经这里的一样,都是观察的意思。

在佛教有一位菩萨,叫观世音菩萨。

这位菩萨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当高,但是少有人知道,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缘于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而在后来,另一位高僧玄奘法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在心经开头有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聚则成,散则灭,故有,名万物之母。

有与无的轮转,则是世间,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断句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常有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

这两者和之前的断句一样,其实一般来说并没有哪个更对哪个更错,因为解经和一般翻译不同,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最贴近作者原思想的解释来,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说,除非老子活过来,否则没人能知道老子在写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大乘佛教天台宗提倡,修行时候应该止观双运,而观,在这里也是观照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2/3页)

 有,名万物之母,其实万物生于无,大都清楚,那么这个有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有可以说是本身,万物并非独存,而是无数的因缘聚合。

就好比种树,需要种子,然后又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环境和温度,这些因素的聚合,才可以长成树。

万物皆是如此,原子组成分子,组成物质。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