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谈

〖先秦百家谈〗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不可测,不可言,不可捉摸,不可测度,玄妙之无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是通行本的第二段,这一段的古今分歧,其实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前面那一句,我再发一下马王堆出土版帛书和郭店楚墓的版本。

马王堆版本: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郭店楚墓: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你否认一切现行的认知,而重立一个你认为绝对正确的认知,那么请问,你如何来证明这个认知本身的正确性?换句话说,这个独立竖起的认知,是不可证伪而置于绝对正确的。

就像解读这经文一样,我可以说天下人的认知都不对,是因为世人迷惘,我知,是因为我的境界在天下人之上。

当把自己放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三者,后面的意思大多相同,不深究,但是开头的意思,却是相去甚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通行本的解释,大多是,天下都知的美,是因为与丑相对,都知道的善,是因为不善。

这种解读,主要是贴近唯物辩证观,其实这种解释很贴合后面的内容。

圆圈的任何一点都是起,任何一点又同时是终。

所谓周易的周,取得便是这圆转。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什么?古人说玄是黑色,黑是天的颜色,夜晚时候,天色黑,地色黄,天地玄黄,在一片深邃的黑暗中,漫天的星辰点缀周游,似有边,似无际,似动似静,不知其存,不知其灭,玄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是和马王堆与郭店版的文字好像又有冲突。

一般来说还有一种翻译,就是说,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反倒是恶的,都知道善的东西,那样是不善的。

这两种解释,相近,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了,前者的对比还好,后者的内容,则有些反人类了,但是这种独特,往往是最为人喜欢的。

因为剑走偏锋的解读,往往会让人觉得自己更贴近真相,所以解庄子的时候也这样,解老子的时候也这样,颇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

这样解,可以给经典带来一定的独特见解,但是总的来说,却是不对的,不对的不是解的内容,而是这种解读的方法。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第2/3页)

诠,滴天髓,三命通会,尤其是前三本,几乎是必修,子平真诠开头即说。

天地之间,一炁而已,惟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

后面会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里先说了点,怎么生,便是如此,天地本一气,动为阳,静为阴,动之初为少阳,动之末为老阳,静之初为少阴,静之末为太阴。动极则静,静极生动。

有无亦是如此,好比一个圆圈,圆圈有始终吗?圆圈有高低吗?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